|
 |
我眼中周报的“人情味儿” |
入职以来,北京周报让我体会到了“有事做、有人爱、有期待”:有为服务国家外宣大局做点滴职能支撑工作之事可“做”,有身边同事们工作上悉心指导和生活中的关“爱”,也有结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对未来的北京周报更多期待。
|
|
 |
情定北京周报 |
北京周报不仅仅是一本可以用来学习英语的杂志,更是在国际舞台上介绍中国,展示中国的重要外宣媒体,也是很多外国人了解中国、观察中国的窗口。而我即将要做的工作也不是简单的翻译、编辑,而是通过自己的文章为世界呈现一个全面的、立体的、真实的中国。
|
|
 |
做一名合格的对外传播工作者——记我在北京周报社的成长历程 |
2018年是《北京周报》创刊60周年,也是我加入北京周报社大家庭的第二个年头。2016年7月11日,我正式入职北京周报社总编室编务管理岗位。一年多来,时间说长也不长,短也不短,但我的成长和改变却是异常显著的。我要向北京周报社说,感谢你给我带来的历练。
|
|
 |
初到周报 |
1964年初,我从上海对外文化协会调到北京周报社,是英文部第36个人。周报当年聚集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我有幸和他们共事,他们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作风值得大家学习。我初到周报,它还是一个六岁的小学生,今年它已进入花甲之年。我祝贺它越办越好。
|
|
 |
在这里,我成长为一名记者 |
2018年是《北京周报》创刊60周年,是《中国与非洲》创刊30周年。2015年7月份,我有幸成为北京周报社《中国与非洲》编辑部的一名记者、编辑。光阴荏苒,岁月从指间悄然流逝,三年间,我与周报一起成长,从初步入周报的陌生、茫然到如今的自信、成熟,我心中充满对这份职业热爱,而更多的是感恩。
|
|
 |
德国汉学家与《北京周报》 |
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德国首批汉学系学生而言,能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少之又少。当年,《北京周报》以其讲述的中国时事新闻成为备受汉学系学生欢迎的信息来源,并为我们在报刊选读课上提供了重要翻译帮助,在话题选择、术语、修辞以及我们所不了解的中国官方视角等方面。
|
|
 |
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
北京周报社的历史积淀,塑造了它独特的魅力。我们要担当起我们这一代应该担当的责任。未来的生活之路、职业之路还很漫长。无论前路有怎样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敬终如始,努力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这正是我此时此刻心情的真实写照。
|
|
 |
我与周报难忘的25年 |
回首往事,思绪万千。在北京周报社的25年里,我幸运的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得到历练,从人事处到党政办再到总编室,随后到发行部,然后重回党政办、发行部,直到现在的事业发展部。北京周报社见证着我的成长。而我也见证了这本杂志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变迁。
|
|
 |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在周报的成长故事 |
2013年之前的前六年,我从一个职场菜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记者,2013年之后的五年,我又从一名记者转换成负责统筹协调全社采编业务的总编室负责人,周报给予我成长的平台,在周报的成长故事,是不忘初心、勇往直前的心路历程,是前辈提携、领导栽培的感恩记忆,更是同事友爱、团队协作的快意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