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Francais | Deutsch | 日本语
热图推荐
“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邮票
上证综指盘中上摸4000点
中俄贸易与投资合作圆桌会议召开
首页>>> 首页>>> 今日报道
专家:如何面对粮食安全问题?
本刊记者 冯建华 · 时间: 2007-06-13 · 来源:北京周报 2007年第24期 6月14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教授)

 

(农业部农垦局局长杨绍品)

粮食问题是一个国家非传统安全考虑中的重要问题。中国存在粮食安全隐患吗?中国当前应该怎样保证粮食安全?最近,带着这些问题,《北京周报》分别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教授和农业部农垦局杨绍品局长。

 

记者:在今年1月底召开的全国粮食局长会议上,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表示,随着中国粮食恢复性增产,国家粮食库存平稳增加,国家粮食安全完全有保证。但与此同时,很多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未来15年中国粮食的需求总量将持续增长,国内粮食生产将难以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这对中国粮食安全将形成严峻考验。请问您对中国粮食供需的总体状况持什么观点?

李成贵:我对中国粮食问题比较乐观。中国过去有过痛苦的、长时间的饥荒记忆,在这种社会心理影响下,中国粮食问题的严重性很容易被夸大,不仅民众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而且政府有关部门也是高度紧张。粮食供应出现波动在国际市场是很正常的,可是,这种事一旦发生在中国,政府部门只要稍微处理不及时,就很容易出现大面积的社会恐慌,这种现象跟中国国情有很大的关系,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中国粮食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十几年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衡量粮食安全有一个标准,就是人均粮食应达到400公斤。很多人就据此把这个数字乘以中国人口的数量,就得出中国未来的粮食需求总量,然后再预测同期的粮食生产能力,两者若有较大落差,就认为中国存在粮食危机。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学术推理,事实上,中国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人口数量、土地资源、老百姓的消费方式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中国的粮食供需状况。总之,不相信中国还会发生饥荒,这是我的基本判断。

 

记者:据统计,1986-2005年,中国因建设需要共减少耕地2.65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333万亩,每年减少幅度在0.5%以上。而且,从目前来看,这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很多人也由此担心,中国国务院提出的到2020年18亿亩耕地保有量底线将被突破。耕地是农业产业中关键的市场要素,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因而,有人认为,耕地减少是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因素。您这么认为吗?

李成贵: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加快,耕地数量下降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也认为,中国提出的18亿亩耕地保有量底线很难守住。应该承认,耕地下降是影响中国粮食供给能力的一个很大的负面因素,应该充分估计这种严重性,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也不要太过悲观,这是因为:

一方面,除了继续严格控制耕地流失以外,中国在后备土地资源的整理利用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前不久我去西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调研考察,发现那里可以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高达4000多万亩,这种情况在地广人稀的边远地区并不少见。

另一方面,依赖科技的力量,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前不久,我在农业主产区东北黑河地区发现,那里的农民80%以上种大豆,可是品种很差,种出的大豆不仅很小,而且很不饱满,如果能改进技术,产量会有很大的提高。在我看来,如果国家政策引导得当,只要有市场需求,中国粮食产量还能增加,并没有达到外界所认为的顶峰阶段。

 

记者:对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您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

李成贵:我最担心的是农业科技能否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农业是一个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就只能依靠科技的力量。现在中国粮食单产比世界平均水平略高一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在主要粮食品种当中,中国只有小麦的单产是比较高的。2005年,中国小麦的单产(每公顷4.23吨)已经大大高于美国(2.82吨),并略领先于日本的每公顷4.11吨。可是,中国大米单产2005年约为每公顷6.26吨,比起美国的7.44吨差了太多;玉米产量中国每公顷的产量为5.15吨,仅为美国(9.29吨)的55%;大豆的产量为每公顷1.83吨,与美国2.91吨相比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记者: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粮食安全的首个标准是国内粮食的自给率必须努力达到95%以上,中国的情况怎么样呢?

李成贵:95%的自给率中国是可以实现的。但现在也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过分强调自给率,甚至认为越高越好。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中国现在应该转变战略,提倡有效率的粮食安全。如果不计成本地追求自给率,其结果是得不偿失的,最后使国家利益受损。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地区为了提高粮食自给水平,竟然对草原植被进行盲目开垦使用,由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结果导致当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可粮食产量并没有提高多少。

要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是应该以国内自给为主,但是,在对待粮食自给率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在搞好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应该更有灵活性,同时应该充分巧妙地利用国际市场。耕地减少和水资源不足,是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两个比较突出的客观因素。据统计,由于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不足,中国平均每生产1斤粮食需要耗水1吨,是先进国家的3倍。

 

记者:为了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建立了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在这些大型基地中,有一个很特殊的形式,这就是分布在全国的农场特别是那些由中央政府管理的特大型农场,例如东北黑龙江省垦区,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国家粮食安全储备基地。作为主管全国农垦工作的官员,请问您怎样看待农垦系统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

杨绍品:中国大陆每个省份都有大的农垦区,其中,中央直属垦区有三个,它们分别位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南方沿海地区的广东省和海南省。建立农垦区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解决全国特别是大城市重要农产品的供应问题。

中国农垦区总面积37.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较大省(如云南省)的面积,共有7557万亩耕地。2006年,全国农垦区生产粮食405亿斤,占全国产量不到5%,比例虽小,但全国农垦系统特别是大的中央农垦区在关键时期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往往能起到关键的作用。例如,2003年北京发生“非典”的时期,市场上出现了较大的粮食恐慌,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紧急从黑龙江垦区调运了大量粮食支援北京,很快平定了这场“风波”。

中国很多地区的农民种植粮食是以自给自足为主,与之不同的是,农垦区粮食的市场化程度很高,目前可交易率达到了85%,这说明农垦区的粮食大部分流向了市场。2006年,黑龙江垦区的粮食总产达到113.2亿公斤,可以供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和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官兵一年的口粮。另据统计,在过去的五年中,黑龙江省垦区共为国家贡献商品粮890多亿公斤。在全国省际间调动的粮食总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于黑龙江省农垦区。这正是大型农垦区在关键时期为什么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原因。

 

记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要防止粮食产量大起大落,前几年,由于粮食安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结果导致中国粮食供应出现了很大的过剩,一些粮仓由于长期库存甚至都出现了霉变。请问怎样防止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

李成贵:粮食是受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很大的产品,因此,中国政府对于粮食问题应该采取内紧外松的政策,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战略上给予重视,但不要反应过度。具体来说,对于粮食市场出现的波动,政府有关部门要做的是熨平波动,而不是放大民众反应。这就需要国家综合管理部门(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决策,对于国内外粮食供需市场要有预见性。

前几年,中国粮食出现了一定的过剩,于是,有些政府部门动用财政手段鼓励用玉米制造乙醇,这种行为最近才被刚刚叫停。这显然是一种短期政策,是否考虑经济成本不说,对稳定粮食生产供应也无疑带来了很大的损害。

 

记者:中国2001年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农业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化市场,这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什么影响?

李成贵:单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层面来说,加入WTO对于中国是有好处的,因为中国可以选择的市场渠道更多了。但是,这对中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可能会带来损害,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农业生产成本会更低,其产品往往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在经济日渐走向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作为一个人口超级大国,中国粮食供应一旦出现大的波动,将会影响到整个国际市场。因此,为了减轻国际社会的担心,中国在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时,应进行多头贸易,与粮食主产国,如巴西、澳大利亚等,签订远期合约,避免单点集中从国外购买粮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减轻对国家粮食市场的冲击。

 

资料:统计数据

2000年-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单位:万吨)

2000年 46218

2001年 45264

2002年 45706

2003年 43070

2004年 46947

2005年 48402

2006年 49000

来源:农业部网站:

 

2000年-2006年全国农垦区粮食总产量(单位:万吨)

2000年 1465

2001年 1480

2002年 1499

2003年 1343

2004年 1666

2005年 1859

2006年 2056

来源:农业部农垦局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相关报道:
· 走近中国的头号粮仓 [2007.06.08]
· 留在北大荒的青春 [2007.06.12]
网络专稿 更 多
巴基斯坦:反恐战争的前沿
  巴基斯坦毗邻反恐前线阿富汗,在反恐战争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对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韦迪:不以金牌论英雄
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登陆中国
千年盐都自贡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7年第23期目录
2007年第22期目录
2007年第21期目录
2007年第20期目录
编者札记
张志萍:和世界一起拥抱哈利·波特
张志萍:一次艰难而坚决的起飞
张志萍:麦当劳用工事件:冰山的一角?
张志萍:让人人都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
张志萍:互利共赢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