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哈利·波特"的热爱者们来说,今年的7月21日,将又是一个他们和全世界的“哈迷”们一起狂欢的时刻。这一天,期待以久的"哈利·波特7" 终于要和他们见面了。
就像书中的主人公借助“魔法扫把”在魔幻世界里飞来飞去与邪恶的伏地魔进行着一场场的“善战胜恶”之战而享受着胜利的快乐一般,“哈迷”们通过英国女作家J·K·罗琳塑造的哈利·波特形象获得了难以言状的精神愉悦和享受。
对于“哈利·波特热”,中国同英国或是美国一样,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喜欢的人认为"哈利·波特"情节引人入胜,想象力丰富,不同寻常的童话世界场景,寄托了人们渴望心想事成、惩恶扬善的单纯欲望;虽然写得是孩子的故事,但让当代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能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持批评态度的人则认为"哈利·波特"会产生一种误导,因为今天的少年儿童,需要的是一种对于宇宙、大自然探秘的想象力,对于未来人类美好社会生活情景的想象力,而不需要哈利·波特式的痴迷魔法巫术的想象力。
抛开这一切,无可置疑的是,J·K·罗琳创造了奇迹,她的书以及根据她的书改编的电影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捕获了无数男女老少的心,创下了全球总销量3.25亿册的纪录,迄今为止,她的这一系列小说已被译成64种语言。
在中国,"哈利·波特"同样获得了成功,它的中文版系列小说到现在总共发行了800万到900万册,据出版社预计,作为完结版的"哈利·波特"第七部首印有可能达80万册左右。 在中国面向少年儿童的出版物,除了教材、教辅书和《新华字典》外,没有一部书发行量能与英国人创作的"哈利·波特"比肩。伴随着它每一次的全球发行,都会掀起一阵购买和阅读热潮,许多孩子以拥有全套的"哈利·波特"为荣,“哈迷”们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收集有关"哈利·波特"的物品,痴迷的“哈迷”甚至代J·K·罗琳捉刀迫不及待地续写了自己想像中的"哈利·波特"故事人物的后来命运。
也许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少年要比他们的父辈、祖父辈们幸福和幸运得多,越来越开放的中国使得世界如万花筒般展现在他们的面前,伴随着他们成长的精神食粮之丰富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前辈们所能想到的安徒生、格林童话以及中国的《西游记》的范围,日韩流,哈利·波特热,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等等,让他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在这种开放和宽松的气氛中长大起来的新一代有着开阔的眼光和包容的胸怀,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与他们常常带着怀疑的目光的前辈不同的是,他们是以积极的的姿态拥抱着他们面前的这个世界。
也许没有必要将太多的教育使命赋予《哈利·波特》,世界如此丰富精彩,对于众多喜爱它的人来说,《哈利·波特》只不过是许许多多的能够让他们自由快乐地进行一次精神畅游和拥抱世界的魔杖中的一个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