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伊核问题六国(俄罗斯、美国、中国、法国、英国和德国)与伊朗第二轮阿拉木图对话会结束。对话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双方在重要问题上存在分歧,立场相去甚远。虽然未能确定下一轮谈判的时间和地点,但并不意味着谈判已经走进死胡同,各方都表达了继续对话的意愿。有分析认为,当前伊朗对继续举行对话的意愿比美国人要强,但双方都是出自对6月即将举行的伊朗总统大选的考虑。
大选前的谈判
由于美欧石油和金融制裁的压力不断增大,今年初伊朗本国货币里亚尔对美元汇率持续大降,逼近一美元兑换40000里亚尔的大关,通货胀率也超过30%。为避险,民众疯狂抢购房产、汽车和黄金。进口货物清关困难,原材料短缺影响到生产。不法商人囤积居奇,并把生活日用品价格与美元价格挂钩,甚至用美元直接交易。市场一片混乱,其源头在于美元的短缺和民众对于涨价的预期。政府无力持续向美元市场增加供应量。伊朗去年的石油收入因制裁减少了45%。与此同时,伊朗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进一步加剧。自2009年“大选危机”后,在执政的保守派强力打压下,改革派实力严重削弱。
在本届总统选举中,竞争将更多地出现在保守派内部。保守派内部已产生严重分裂,总统内贾德和议长拉里贾尼之间的矛盾激化。内贾德不再有连任总统的资格,但他的支持者们即所谓的“政府拥护者”支持推出他的亲家马沙伊——一个被政治对手们斥为挑战宗教领袖的“偏离集团”分子。由于议长和总统关系的对立,在过去的几年里,内贾德政府中的多位部长遭到议会质询,也包括内贾德本人。在2月初一次议会公开会议上,内贾德为阻止议会弹劾其劳工部长播放了拉里贾尼弟弟与伊朗社保部门负责人秘密谈话的录影带,以显示自己掌握了其弟试图掠夺国家财产的证据。两人因此发生激烈的口角,随后总统愤然离开会场。这一政坛丑陋事件令在场的数百名议员以及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瞠目结舌,并遭到来自宗教领袖哈梅内伊和许多政治家的指责。民众对国家政治和经济前景感到失望和担忧,对履行“和平利用核能”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提出质疑,要求改变的呼声给伊朗领导层寻求核问题出路带来压力。
在上述背景下,第一轮阿拉木图对话会于2月底举行。正式对话会之前,伊朗代表团要求与中国团举行单独会面,显示出对谈判的谨慎和重视。中国一贯主张对话与谈判是解决伊核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多年来在劝和促谈、阻止事态失控上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这次一如既往劝伊灵活,使谈判能够继续下去。在与六国的对话中,欧盟“外长”阿什顿向伊朗提出相互妥协的新建议,伊朗没有马上回绝,表示会进行研究。会议气氛良好,双方确定了3月将在土耳其举行的专家会议和4月在阿拉木图继续对话。分析人士指出,此轮谈判比历次前进了一步:美方不再提要求伊朗完全弃核,伊朗也未坚持一步到位承认其核权利和取消制裁。
会后,伊朗对会谈结果做出了积极的评价。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称赞六国表现出了“积极、实际”的态度。外交部长萨利希认为“事情正在出现转机,阿拉木图的谈判是个里程碑”。正在印度访问的议长拉里贾尼称,伊核问题即将解决,因为西方人已经认识到只有通过谈判才能解决。国际社会也对会谈势头给予了肯定,并称本轮对话的结果好于预期。阿拉木图的对话给伊朗人民带来和平解决核问题的希望,美国拟解除对伊朗贵金属(包括黄金)交易的禁令信息使美元对里亚尔的汇率从38000跌至33000。在期待第二轮阿拉木图对话会中,伊朗人民平静地度过了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Noruz节(相当于中国的春节)。
对于美国来说,这不是其希望看到的结果。第二轮阿拉木图对话会上,阿什顿表示会在与六方外长磋商后,与伊朗联系和讨论未来如何继续举行会谈。显然,5+1有把谈判拖延到伊朗总统大选之后并根据条件变化采取新步骤的考虑。作为伊核问题的主要当事方,美国清楚地知道,在大选之前,伊朗政府不会冒险改变在核问题上的立场,也不可能做出重大让步。此外,美国也不想让伊朗利用对话达到稳定国内局势的目的。在伊朗大选中出现影响政权稳定的政治分裂、民众抵制选举和反革命暴乱更符合美国的愿望。削弱和搞垮伊朗现政权是美国的长期目标,也是借伊核问题对伊朗实行严厉经济制裁的根本目的。
改善对美关系?
伊朗宪法规定,报名截止后监护委员会将对所有报名参加总统竞选者的政治和社会资历进行审查,并筛选出具有总统资格的候选人。总统候选人被确定后,可以开始进行为期19天的竞选演说。伊朗第十一届总统选举的正式报名工作还未启动,哪些候选人能通过审查还不清楚。到目前为止,准备参选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候选人数量将打破历次总统选举记录。当前已正式宣布参选的人数近20人,到5月7日报名截止前还会有更多的人参选。一些政治家们虽未发表正式声明,但已开展竞选活动。2、候选人绝大多数来自保守派阵营,改革派和独立候选人寥寥无几。3、所有候选人都在竞选纲领中展示自己的经济计划,把承诺改变经济现状作为博取选民支持的工具。从当前形势看,选民的心态和投票标准更多地与解除制裁相关,要求改善与西方关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民众普遍认为美国和以色列不会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但相信伊朗在核问题上继续强硬会遭到更多的制裁。新总统最好是经济管理方面的专家,并有与西方国家搞好关系的能力与经验。流行观点认为,不解除制裁谁当总统都扭转不了伊朗的经济下滑。而制裁的根源在于美国和伊朗的敌对关系,这也是伊核问题的实质。
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在伊朗已不再是禁忌的话题,很多候选人在竞选纲领中谈及此话题。其中最受伊朗国内外关注的是已宣布参选的哈桑·鲁哈尼博士,他曾在哈塔米政府时期曾担任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和首席核谈判代表,现任伊朗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其竞选口号是:恢复经济,与世界交往。在他的竞选纲领中对经济、制裁、核谈判和美伊关系等问题都提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案。关于伊核问题他指出,时间证明我们那时的核谈判团队选择了正确的策略,从而使伊核问题没有被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伊朗也未因核问题遭受国际制裁。他批评内贾德政府的核政策,清楚地表述了自己在美伊关系问题上的观点。他认为,不能否认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军事、科技和经济强国,并在国际社会有很大影响。美伊两国关系的现状是伊斯兰革命胜利后美国所采取的政策造成的,两国关系从紧张走向敌对。此外,他还详述了改善美伊关系的具体步骤。
鲁哈尼的竞选班子总指挥、前工业部长内马特扎德称,哈桑·鲁哈尼能够引导处于风暴中的航船驶向平静的海岸。鲁哈尼把自身的竞选优势归于中间立场,他认为无论保守派还是改革派中的中立主义者都会投他一票。民众早已经看到激进行为带来的后果,一定会选择一位走中立路线的、理性和公正的人担任新总统,当然这个人还需要有能力应对危机和特殊情况。在伊朗,著名的中立主义者还有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和哈塔米,他们的支持者一直在为他们的参选造势,但目前还看不出他们将要参选的迹象。
总统大选可以说是伊朗各种民选活动中最公开、竞争最激烈,也是最难以预测结果的选举。伊朗已宣布,今年选举继续采用选民无记名投票的直选方式。大选才刚拉开序幕,所有的候选人还未登场竞技,谁会获得宪法监护委员会、领袖和民众的共赏在大选落幕前即宣布投票结果之前一切都只能是猜测。1997年哈塔米、2005年内贾德当选总统都曾出乎伊朗国内外的预料。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