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五七年
四月经反复酝酿,外文出版社(即今外文局前身)提出创办一本对外宣传的英文周报的设想。中联部表示同意,随即向周总理请示。总理原则上同意,并批交外交部党委研究这个刊物的编辑方针。
八月三日外文出版社社长吴文焘同志传达中央决定:英文版《人民中国》半月刊自1957年底停刊,准备另出一本英文周报。8月6日外文出版社宣布,英文周报的筹备工作由外文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承芳同志负责。随后相继抽调《人民中国》段连城、冯锡良,图编部英文组方钜成、黄品长等业务骨干着手试版工作
四月经反复酝酿,外文出版社(即今外文局前身)提出创办一本对外宣传的英文周报的设想。中联部表示同意,随即向周总理请示。总理原则上同意,并批交外交部党委研究这个刊物的编辑方针。
八月三日外文出版社社长吴文焘同志传达中央决定:英文版《人民中国》半月刊自1957年底停刊,准备另出一本英文周报。8月6日外文出版社宣布,英文周报的筹备工作由外文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承芳同志负责。随后相继抽调《人民中国》段连城、冯锡良,图编部英文组方钜成、黄品长等业务骨干着手试版工作
一九五八年
三月四日《北京周报》英文版创刊号出版。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第一本外文时事政策性周刊。每周一出版,航空发行世界各地。郭沫若同志为《北京周报》题中文刊名。
五月十日召开编辑部务虚会,座谈周报五年远景规划。会后,整理了一份“《北京周报》五年工作规划”,提出:1、立足中国面向世界;2、建立通讯网,提高权威性;3、迅速报道,及时评论,出版当天,运到国外;4、增加篇幅,内容多样,形式美观;5、写作技巧赶上世界水平;6、考虑增加文字版本等六个方面的奋斗目标。
三月四日《北京周报》英文版创刊号出版。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第一本外文时事政策性周刊。每周一出版,航空发行世界各地。郭沫若同志为《北京周报》题中文刊名。
五月十日召开编辑部务虚会,座谈周报五年远景规划。会后,整理了一份“《北京周报》五年工作规划”,提出:1、立足中国面向世界;2、建立通讯网,提高权威性;3、迅速报道,及时评论,出版当天,运到国外;4、增加篇幅,内容多样,形式美观;5、写作技巧赶上世界水平;6、考虑增加文字版本等六个方面的奋斗目标。
一九五九年
四月七日对外文委报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的《关于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四种外文刊物编辑方针的请示报告》中指出:“《北京周报》是一个时事性、政治性很强的刊物,而且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官方外文周刊。它必须紧密地配合我国外交活动和国际斗争,同时又比较系统地、生动地介绍新中国各方面情况,促进国外读者对我国的认识。为此,《北京周报》应该经常选登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红旗》和《人民日报》的重要社论和专论···
四月七日对外文委报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的《关于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四种外文刊物编辑方针的请示报告》中指出:“《北京周报》是一个时事性、政治性很强的刊物,而且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官方外文周刊。它必须紧密地配合我国外交活动和国际斗争,同时又比较系统地、生动地介绍新中国各方面情况,促进国外读者对我国的认识。为此,《北京周报》应该经常选登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红旗》和《人民日报》的重要社论和专论···
一九六○年
二月二十八日《外文出版社一九六○年工作规划》指出,《北京周报》为更好地配合我国的国际活动和外交斗争,应加强关于中外关系和我国对国际事务态度的报道,应增加战斗力比较强的国际时事述评,随笔等。
十一月外文出版社副社长汪海筠同志兼任《北京周报》总编辑,负责编辑部全面工作。1962年底调回外文出版社。
二月二十八日《外文出版社一九六○年工作规划》指出,《北京周报》为更好地配合我国的国际活动和外交斗争,应加强关于中外关系和我国对国际事务态度的报道,应增加战斗力比较强的国际时事述评,随笔等。
十一月外文出版社副社长汪海筠同志兼任《北京周报》总编辑,负责编辑部全面工作。1962年底调回外文出版社。
一九六一年
一月对外文委党委《关于一九六一年外文书刊出版规划和编辑方针(草案)》中指出:“《北京周报》是一个政治性强、具有权威性的刊物。它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这个刊物的读者对象是以国外研究中国问题有兴趣的为主,包括左、中、右,重点放在左派方面。它的编辑方针,仍按创刊时原定方针(从略)。要注意编辑活泼、文字生动,但不以趣味迎合读者,不计较发行数量
一月对外文委党委《关于一九六一年外文书刊出版规划和编辑方针(草案)》中指出:“《北京周报》是一个政治性强、具有权威性的刊物。它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这个刊物的读者对象是以国外研究中国问题有兴趣的为主,包括左、中、右,重点放在左派方面。它的编辑方针,仍按创刊时原定方针(从略)。要注意编辑活泼、文字生动,但不以趣味迎合读者,不计较发行数量
一九六二年
一月二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对外宣传讨论会上指示,《北京周报》应立即筹备增加法文版、西班牙文版,争取出版阿拉伯文版。
一月周报编辑部提出“1962年革新意见”,详细规定了在国内报道及国际报道方面的革新措施。
七月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开会讨论加强《北京周报》的问题,决定《北京周报》在业务上由外办直接领导,并扩大编委会,增加社外编委。社外编委会由外办副主任张彦召集。
一月二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对外宣传讨论会上指示,《北京周报》应立即筹备增加法文版、西班牙文版,争取出版阿拉伯文版。
一月周报编辑部提出“1962年革新意见”,详细规定了在国内报道及国际报道方面的革新措施。
七月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开会讨论加强《北京周报》的问题,决定《北京周报》在业务上由外办直接领导,并扩大编委会,增加社外编委。社外编委会由外办副主任张彦召集。
一九六三年
三月四日《北京周报》西班牙文版、法文版出版。两个文版因人员所限,暂出双周刊。创刊号法文版发行总数是35,740份,西文版是23,600份。
三月五日为庆祝《北京周报》英文版创刊五周年和西、法文版创刊,北京周报社举行酒会。周总理、陆定一副总理出席了酒会,周总理在会上讲了话,并同《北京周报》工作人员及外国专家亲切交谈。
三月四日《北京周报》西班牙文版、法文版出版。两个文版因人员所限,暂出双周刊。创刊号法文版发行总数是35,740份,西文版是23,600份。
三月五日为庆祝《北京周报》英文版创刊五周年和西、法文版创刊,北京周报社举行酒会。周总理、陆定一副总理出席了酒会,周总理在会上讲了话,并同《北京周报》工作人员及外国专家亲切交谈。
一九六五年
二月据二月份最后一期统计,《北京周报》六个文版对外发行总量为130324份,其中贸易发行共有70574份,占总发行量的54%;对外赠送(即非贸易发行)共有59760份。
六月十一日李一氓同志召集一些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座谈如何改进周报。
二月据二月份最后一期统计,《北京周报》六个文版对外发行总量为130324份,其中贸易发行共有70574份,占总发行量的54%;对外赠送(即非贸易发行)共有59760份。
六月十一日李一氓同志召集一些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座谈如何改进周报。
一九六六年
十一月三日周报社负责同志应哥伦比亚“工学农运动”代表团的要求,同他们进行座谈。团长奥尔兰说,周报在宣传毛泽东思想时,在语言方面用了一些简单的肯定,并未给予具体的阐述和解释。这样宣传的后果,使读者产生反感。
十一月三日周报社负责同志应哥伦比亚“工学农运动”代表团的要求,同他们进行座谈。团长奥尔兰说,周报在宣传毛泽东思想时,在语言方面用了一些简单的肯定,并未给予具体的阐述和解释。这样宣传的后果,使读者产生反感。
一九六七年
六月十八日毛主席对出国人员谈话时谈到对《北京周报》等单位对外宣传的意见。他说:“有些外国人对我们《北京周报》、新华社对外宣传有意见。宣传毛泽东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过去不搞,现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大搞特搞,吹得太厉害,人家也接受不了。有些话未必要自己来说,我们要谦虚。特别是对外,出去要谦虚一点。当然,又不要失去原则。
六月十八日毛主席对出国人员谈话时谈到对《北京周报》等单位对外宣传的意见。他说:“有些外国人对我们《北京周报》、新华社对外宣传有意见。宣传毛泽东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过去不搞,现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大搞特搞,吹得太厉害,人家也接受不了。有些话未必要自己来说,我们要谦虚。特别是对外,出去要谦虚一点。当然,又不要失去原则。
一九六八年
九月二十六日中央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周总理出席了会议。据传达,会上对《北京周报》和《中国建设》作了指示:毛主席工作非常忙,但对《北京周报》和《中国建设》都经常看,对《北京周报》有意见。尽抄人家的东西,有一股抄风,抄人家的电报、公报、社论、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还不如《中国建设》办得好。
九月二十六日中央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周总理出席了会议。据传达,会上对《北京周报》和《中国建设》作了指示:毛主席工作非常忙,但对《北京周报》和《中国建设》都经常看,对《北京周报》有意见。尽抄人家的东西,有一股抄风,抄人家的电报、公报、社论、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还不如《中国建设》办得好。
一九六九年
一月北京周报社正式建立编辑部,刊物所有稿件均用中文编写、定稿,改变过去英文部兼编辑部,用英文定稿的作法。编辑部由戴延年同志负责。
四月二十三日外文局百余名干部下放到江西汾宜县,建立外文局“五七”干校,参加“劳动锻炼”。我社孟纪青等十名同志前往江西。
一月北京周报社正式建立编辑部,刊物所有稿件均用中文编写、定稿,改变过去英文部兼编辑部,用英文定稿的作法。编辑部由戴延年同志负责。
四月二十三日外文局百余名干部下放到江西汾宜县,建立外文局“五七”干校,参加“劳动锻炼”。我社孟纪青等十名同志前往江西。
一九七二年
六月—七月外文局进行第二次整党。我社整党领导小组成员为:陈万光、汪溪、罗惠友。
八月整党后选举总支委员会。书记:罗惠友副书记:徐克组委:纪坚博、陈世敏宣委:冯锡良
十月北京周报社党的核心小组成立。核心小组由汪溪、房干、冯锡良、罗惠友、黄徽现组成。汪溪为组长,房干为副组长
六月—七月外文局进行第二次整党。我社整党领导小组成员为:陈万光、汪溪、罗惠友。
八月整党后选举总支委员会。书记:罗惠友副书记:徐克组委:纪坚博、陈世敏宣委:冯锡良
十月北京周报社党的核心小组成立。核心小组由汪溪、房干、冯锡良、罗惠友、黄徽现组成。汪溪为组长,房干为副组长
一九七三年
一月周报社党的核心小组提出《北京周报》1972年业务工作总结。总结中着重就理论宣传、国际报道两个方面做了回顾,提出在理论宣传方面存在着:针对性差、系统性差、数量太少的缺点;在国际报道中存在着: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少、关于国际共运和人民革命运动的文章少。解决读者思想认识问题的文章少,而外交活动、友好往来的报道所占比重过大
一月周报社党的核心小组提出《北京周报》1972年业务工作总结。总结中着重就理论宣传、国际报道两个方面做了回顾,提出在理论宣传方面存在着:针对性差、系统性差、数量太少的缺点;在国际报道中存在着: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少、关于国际共运和人民革命运动的文章少。解决读者思想认识问题的文章少,而外交活动、友好往来的报道所占比重过大
一九七七年
一月五日韩素音同周报社和《中国建设》社的有关同志座谈,她对改进对外宣传,尤其对批判“四人帮”的报道,提出了具体建议。
七月《北京周报》阿拉伯文版创刊,为双周刊。主要选登英文版《北京周报》的文章。
一月五日韩素音同周报社和《中国建设》社的有关同志座谈,她对改进对外宣传,尤其对批判“四人帮”的报道,提出了具体建议。
七月《北京周报》阿拉伯文版创刊,为双周刊。主要选登英文版《北京周报》的文章。
一九七八年
三月二十日《北京周报》葡萄牙文版创刊。暂出月刊,每月20日出版。主要在葡萄牙发行。
三月二十日为庆祝《北京周报》创刊二十周年,中联部部长耿飚同志在中联部接见周报社全体同志和外文局各单位的领导同志。
五月十七日德国《红旗》出版社负责人应邀来周报社座谈。他们就周报目前在西德的销售情况及读者的变化情况做了介绍。
三月二十日《北京周报》葡萄牙文版创刊。暂出月刊,每月20日出版。主要在葡萄牙发行。
三月二十日为庆祝《北京周报》创刊二十周年,中联部部长耿飚同志在中联部接见周报社全体同志和外文局各单位的领导同志。
五月十七日德国《红旗》出版社负责人应邀来周报社座谈。他们就周报目前在西德的销售情况及读者的变化情况做了介绍。
一九七九年
一月五日第一期《北京周报》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内容方面,除继续以一定的篇幅刊登重要的文章和文件外,同时针对国外读者关心的问题增加了自己编写的文章、特辑和专栏(如“大事动向”、“文化与科学”、“国内战线”、“读者来信”、以及“画廊”等等)。每期封面刊登照片。刊头用红、蓝、绿、紫色套印。刊名中“Peking”改用汉语拼音“Beijing”。封底恢复刊登商业广告。
一月五日第一期《北京周报》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内容方面,除继续以一定的篇幅刊登重要的文章和文件外,同时针对国外读者关心的问题增加了自己编写的文章、特辑和专栏(如“大事动向”、“文化与科学”、“国内战线”、“读者来信”、以及“画廊”等等)。每期封面刊登照片。刊头用红、蓝、绿、紫色套印。刊名中“Peking”改用汉语拼音“Beijing”。封底恢复刊登商业广告。
一九八○年
一月《北京周报》在1979年改版的基础上。又适当地调整了栏目,增加了“山河、人物”、“书评”等专栏。
三月七日由西德《明镜》周刊主编恩格尔率领的《明镜》周刊访华团一行七人来访。在京期间,安排他们受到薄一波副总理的接见。《明镜》周刊1980年第14期(3月31日出版)刊登了有关来访及答问的报道。
五月日文部副主任刘茂芳作为记者随同华国锋总理访问日本进行采访。
一月《北京周报》在1979年改版的基础上。又适当地调整了栏目,增加了“山河、人物”、“书评”等专栏。
三月七日由西德《明镜》周刊主编恩格尔率领的《明镜》周刊访华团一行七人来访。在京期间,安排他们受到薄一波副总理的接见。《明镜》周刊1980年第14期(3月31日出版)刊登了有关来访及答问的报道。
五月日文部副主任刘茂芳作为记者随同华国锋总理访问日本进行采访。
一九八一年
一月五日1981年第1期《北京周报》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栏目——“编者札记”。每期一页,一、二个题目。所涉及的问题,一般都是国外最关心的“热门”问题,针对性很强。周报从此有了自己的评论。
三月二十五日编辑部副主任齐卉芝应中国民航邀请为中美通航式赴美采访。
一月五日1981年第1期《北京周报》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栏目——“编者札记”。每期一页,一、二个题目。所涉及的问题,一般都是国外最关心的“热门”问题,针对性很强。周报从此有了自己的评论。
三月二十五日编辑部副主任齐卉芝应中国民航邀请为中美通航式赴美采访。
一九八二年
一月四日党总支改选。书记:徐克副书记:李伟抱、王志孝组委:陈世敏、李振国宣委:刘茂芳、么建国。
一月日文部成立编辑小组。日文版开辟“随笔”、“人物”专栏,并在“大事与动向”栏中增加中日友好往来的报道。
一月十三日耿玉馨同志任社编委会成员。
一月四日党总支改选。书记:徐克副书记:李伟抱、王志孝组委:陈世敏、李振国宣委:刘茂芳、么建国。
一月日文部成立编辑小组。日文版开辟“随笔”、“人物”专栏,并在“大事与动向”栏中增加中日友好往来的报道。
一月十三日耿玉馨同志任社编委会成员。
一九八三年
一月《北京周报》德文版为加强地区针对性,开始增加“友谊之桥”专栏。报道中国与西德的友好交流活动。
一月三日周报社举行茶会和宴会。祝贺中国的老朋友、日文部外籍工作人员土肥种子七十寿辰。外文局顾问罗俊、副局长刘德有出席了宴会。
三月三日周报社法文部领导与法中友协秘书长诺爱尔•西蒙夫人会谈,就双方人员交流问题达成初步协议。
一月《北京周报》德文版为加强地区针对性,开始增加“友谊之桥”专栏。报道中国与西德的友好交流活动。
一月三日周报社举行茶会和宴会。祝贺中国的老朋友、日文部外籍工作人员土肥种子七十寿辰。外文局顾问罗俊、副局长刘德有出席了宴会。
三月三日周报社法文部领导与法中友协秘书长诺爱尔•西蒙夫人会谈,就双方人员交流问题达成初步协议。
一九八四年
一月《北京周报》封面改用铜版纸彩色印刷,面貌焕然一新。封面刊登一、两幅彩照,在显著位置套印本期要目;封二刊登反映中国建设成就的黑白照片;封三为美术页;封底刊登彩色广告。有时还配合中心内容,不定期加印彩色中心页。每期杂志一般36页,封面、封底4页,正文32页。
一月十日张保义同志任北京周报社副社长、戴延年同志任副总编辑。
一月《北京周报》封面改用铜版纸彩色印刷,面貌焕然一新。封面刊登一、两幅彩照,在显著位置套印本期要目;封二刊登反映中国建设成就的黑白照片;封三为美术页;封底刊登彩色广告。有时还配合中心内容,不定期加印彩色中心页。每期杂志一般36页,封面、封底4页,正文32页。
一月十日张保义同志任北京周报社副社长、戴延年同志任副总编辑。
一九八五年
一月《北京周报》增加了“外经外贸”专栏,该栏主要及时反映我国外经贸方面的动态和信息。隔周一期,每期两页。
一月十一日周报社邀请部分外国专家座谈,专题讨论对外宣传中有关法制问题的报道。
一月副总编耿玉馨同志参加外文局文化出版代表团赴美考察访问。
一月《北京周报》增加了“外经外贸”专栏,该栏主要及时反映我国外经贸方面的动态和信息。隔周一期,每期两页。
一月十一日周报社邀请部分外国专家座谈,专题讨论对外宣传中有关法制问题的报道。
一月副总编耿玉馨同志参加外文局文化出版代表团赴美考察访问。
一九八六年
一月周报西文版为加强地区针对性,增辟“中国与西语世界”专栏。该栏主要报道中国与西语国家和地区有关经济、文化、体育方面的友好交流活动,每期1—3页。
三月接待日本宫城县《北京周报》读者友好访华团一行21人来访,他们先后在北京、西安、苏州和上海等地参观访问。
一月周报西文版为加强地区针对性,增辟“中国与西语世界”专栏。该栏主要报道中国与西语国家和地区有关经济、文化、体育方面的友好交流活动,每期1—3页。
三月接待日本宫城县《北京周报》读者友好访华团一行21人来访,他们先后在北京、西安、苏州和上海等地参观访问。
一九八七年
二月二十日上午周报社邀请周报初创时的老同志聚会座谈,一是为总结经验;发扬好的传统,二是为组织筹备明年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做些准备。出席座谈会的有首任总编杨承芳和当时英文部负责人段连城、冯锡良、孟纪青同志,以及王德华、黄品长、周德蓉、苏立、冯琼欢、解兰、潘妙嫒、郁隽民、林戊荪等同志。
二月为征求国内外读者及有关部门对创办《北京周报》非洲版的意见。法文《周报》出版了两期非洲专号(9、24期)
二月二十日上午周报社邀请周报初创时的老同志聚会座谈,一是为总结经验;发扬好的传统,二是为组织筹备明年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做些准备。出席座谈会的有首任总编杨承芳和当时英文部负责人段连城、冯锡良、孟纪青同志,以及王德华、黄品长、周德蓉、苏立、冯琼欢、解兰、潘妙嫒、郁隽民、林戊荪等同志。
二月为征求国内外读者及有关部门对创办《北京周报》非洲版的意见。法文《周报》出版了两期非洲专号(9、24期)
一九八八年
三月五日为纪念《北京周报》创刊三十周年及为庆祝《北京周报》北美版、《中国与非洲》法文版月刊创刊,周报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庆祝茶会。李鹏总理为《北京周报》题词。出席茶会的有宋平、芮杏文、黄华、陈慕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宣部、文化部、对外友协、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负责人以及首都新闻界和其他各界知名人士也前来祝贺
三月五日为纪念《北京周报》创刊三十周年及为庆祝《北京周报》北美版、《中国与非洲》法文版月刊创刊,周报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庆祝茶会。李鹏总理为《北京周报》题词。出席茶会的有宋平、芮杏文、黄华、陈慕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宣部、文化部、对外友协、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负责人以及首都新闻界和其他各界知名人士也前来祝贺
一九八九年
一月英、法、德、西四个文版全部实行微机打字,结束了大批人员下厂校对的工作流程。
三月北京日语讲习所开学。第一期学员150人。日文部副主任、北京日语讲习所常务副校长王晓滨赴日本东京出席日本周恩来纪念会举行的“北京日语讲习所开学纪念会”。
一月英、法、德、西四个文版全部实行微机打字,结束了大批人员下厂校对的工作流程。
三月北京日语讲习所开学。第一期学员150人。日文部副主任、北京日语讲习所常务副校长王晓滨赴日本东京出席日本周恩来纪念会举行的“北京日语讲习所开学纪念会”。
一九九二年
一月刘有源、林良旗任北京周报社副总编辑。
二月中央外宣小组领导朱穆之、曾建徽对周报工作作如下指示:周报是代表国家的一本权威性杂志,要上去,要办好。把周报推向市场,实行差额财政补贴,多发多补,可以收当地货币(亚非地区)。你们自己也要搞推广发行,要讲效益,登广告,搞官商不行。要走点新路子,不能老在原来的圈子里打转转,要改革,要创新,生动活泼,更吸引人。
一月刘有源、林良旗任北京周报社副总编辑。
二月中央外宣小组领导朱穆之、曾建徽对周报工作作如下指示:周报是代表国家的一本权威性杂志,要上去,要办好。把周报推向市场,实行差额财政补贴,多发多补,可以收当地货币(亚非地区)。你们自己也要搞推广发行,要讲效益,登广告,搞官商不行。要走点新路子,不能老在原来的圈子里打转转,要改革,要创新,生动活泼,更吸引人。
一九九三年
三月五日为庆祝创刊三十五周年,北京周报社举办社内庆祝会和知识竞赛,总编辑耿玉馨在会上作了“继往开来,改革创新,进一步办好《北京周报》”的讲话。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副组长周觉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代表曾建徽同志对周报创刊三十五周年表示祝贺。
三月五日为庆祝创刊三十五周年,北京周报社举办社内庆祝会和知识竞赛,总编辑耿玉馨在会上作了“继往开来,改革创新,进一步办好《北京周报》”的讲话。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副组长周觉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代表曾建徽同志对周报创刊三十五周年表示祝贺。
一九九四年
一月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重申,要重点办好“两台”、“一报”、“一刊”(《北京周报》),并要求《北京周报》“改进内容,提高质量,逐步向世界性新闻周刊的方向发展”。同年5月30日社领导班子在进行一些调研工作后,给外文局党组写了一份“关于《北京周报》发展规划意见的报告”,向上级反映了周报社响应这一号召的初步设想
一月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重申,要重点办好“两台”、“一报”、“一刊”(《北京周报》),并要求《北京周报》“改进内容,提高质量,逐步向世界性新闻周刊的方向发展”。同年5月30日社领导班子在进行一些调研工作后,给外文局党组写了一份“关于《北京周报》发展规划意见的报告”,向上级反映了周报社响应这一号召的初步设想
一九九五年
三月周报社完成中层领导干部调整工作,干部平均年龄从50岁降到43.5岁。在调整后,即组成周报社新一届编委会。彭增军任周报社总编助理。
四月耿玉馨、戴延年、张立方同志退、离休。
五月周报老读者、老朋友高桥正六率日本企业家代表团访华。
三月周报社完成中层领导干部调整工作,干部平均年龄从50岁降到43.5岁。在调整后,即组成周报社新一届编委会。彭增军任周报社总编助理。
四月耿玉馨、戴延年、张立方同志退、离休。
五月周报老读者、老朋友高桥正六率日本企业家代表团访华。
一九九六年
一月《北京周报》英文版进入因特网,从此进入世界信息高速公路。
五月周报社派《中国与非洲》编辑部主任曾培耿采访江泽民主席访非活动。总编辑林良旗应邀参加英国环球企划集团出版的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会刊编委会,周报还向该刊提供了重要文章和广告。
一月《北京周报》英文版进入因特网,从此进入世界信息高速公路。
五月周报社派《中国与非洲》编辑部主任曾培耿采访江泽民主席访非活动。总编辑林良旗应邀参加英国环球企划集团出版的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会刊编委会,周报还向该刊提供了重要文章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