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夏勇所具有的开明和勇气与他的深厚学术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从政之前,夏勇的身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早在1995年,夏勇被中国法学会授予首届“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称号。治学20余年中,夏勇以人权和法治理论研究享誉学界,其成名作《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曾四次重印。2000年,年仅39岁的夏勇成为中南海(中央政府所在地)法制讲座的主讲人,他的听众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核心决策层)常委和地方省部级官员。因此,夏勇的从政,一度被舆论视为“法学家从政”的典型代表
与夏勇一样,新上任年轻高官中还有不少是来自经济、法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例如,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是经济学博士,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时拥有经济管理硕士和法学博士两个学位等。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凤春告诉记者,政府高官的年轻化和学术化、技术化是一个趋势,而这些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学历较高的官员纷纷上马,显示了中央在培养未来可用人才时的多样性选择。
官员选拔反映时代变化
中央党校教授蔡霞认为,这批新生代年轻高官的涌现是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干部年轻化后几十年培养的结果,“而不是为了某个目的突然提拔”。在教学中,她与这批官员有过一些接触,对他们总体感觉是知识面广,非常敏锐,具有很强的责任感。
蔡霞认为,官员选拔反映的是时代变化。建国初期,中国的党政领导主要是从职业革命家中选拔,1978年改革开放后,革命战争期间成长起来的一批领导人已进入老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强调的现代化主要是技术层面的现代化,在这种背景下上来的干部主要是理工科、尤其工科出身比较多。”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也变得多元,它不光是技术层面的现代化,还应该包括社会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在这种背景下,蔡霞说中央政府对于人才选拔的标准也开始发生变化,仅仅专业技术型领导已经不能够完全胜任,需要多方面发掘人才。
“当初突出的是生产力快速进步,现在更需要对社会的综合治理。新的社会背景下,不仅需要技术专家型官员,更需要思想家类型的官员。”蔡霞这样说。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刘启云教授也认为,通常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更倾向于以工程专家治国,到一定程度后转变为文科出身的社会管理型学者治国。中国正处于这个转型过程中。
“一大批年轻高官走入政界,是时代的进步,对于21世纪中国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王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