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国际2015 >> 正文

中外学者观2015国际风云:格局调整 局部震荡

  ·   2015-12-29  ·   来源:人民网
标签:2015;国际风云;中外学者;盘点
打印
纠错

  

全球治理

  今年多国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对于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的讨论也成为国际舆论的热点话题。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治理结构方面,今年有哪些突出的新动向?

  郑永年:中国在推动国际政治和经济治理结构方面起到突出作用。实际上,我觉得中国一直是战后国际秩序的维持者,当然中国不是保守的维持者。中国的判断是,现存国际秩序的基本架构仍然有效,但是必须推动改革,使之更加公平、合理、有效。也就是说,中国是一位强有力改革者,而不是革命者。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改革,这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中国继续在现存国际体系内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宣布将为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更多资金和部队、人民币正式加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等例子,都表明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中国依据本国实力、自身需求和其他国家的需要,努力推动构建其它区域性组织。

  在世界其他地区,中国也越来越成为新的区域秩序的倡议者和推动者。例如在非洲地区,中国帮助非洲人发展他们自己的治理体系。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与美国的外交哲学不同,美国人秉持给他国构造体系的观点,而中国秉持和而不同的观点,并非是要干预他国事务。

  此外,金砖国家所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也持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陈须隆:世界各国举办活动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凸显了和平主题,凝聚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共识。尤其是,中俄两国举行了历史性的盛大阅兵式,在彰显各自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民族牺牲和不可磨灭贡献的同时,表达了坚决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的意志。

  联合国举办了系列峰会纪念其成立70周年,显示出其在国际体系与秩序中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2015年全球治理格局加速重构,由西方发达国家或北方主导加速向南北共商共建共享转型。中国的全球治理地位凸显。英、法、德、意、韩、澳等不顾美国阻挠,加入亚投行,对接“一带一路”,深化对华合作。亚投行成立协定签署;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即将全面运作并启动首批合作项目;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和发展基金工作持续推进;丝路基金开始运作。这些新兴机制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将提升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金融话语权,促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树起新的里程碑。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继续提升。

  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强调要继续领导世界,紧抓新一轮国际规则制定权,出于政治考虑,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匆忙达成,经济合作战略化、贸易政策政治化趋势增强,图谋以划分经济势力范围和制造地缘政治风险相结合的方式迟滞新兴大国崛起。

  陈凤英:2015年将因开启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性变化而载入史册:中国倡议的亚投行正式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落户上海;美国主导的TPP最终结束谈判,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年底达成;中国的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对中国而言,2015年是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开始发挥制度性话语权的关键年。这也预示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力量格局正在发生史无前例的变迁,正由量变向质变演进。

  众所周知,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基于二战结束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反映的是当时世界经济金融格局与权力的分布状况。在此治理架构内,众多发展中国家几乎无话语权和影响力。然而,战后70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据IMF统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后者的GDP占全球产出超过一半,达到57.1%,2015年即使其经济增长放缓到4%,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贡献率将达68.4%。但是,在现行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内,它们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微不足道。二十国集团峰会在2010年决定改革IMF份额和治理方案,美国国会迟至今年12月才通过相关改革方案,令全球失望。

  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在现行体系内相当困难,这迫使金砖国家率先另辟蹊径,开始探寻成立属于自己的融资平台,即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从战略意义看,新开发银行的成立虽然无法重塑国际金融秩序,但肯定对原有不合理的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产生影响,将推动其进行必要改革,最终构建起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使世界经济真正实现包容和稳健增长。

  马克·奥特:2015年,我们可以确认看到冷战结束后原有的世界秩序的消失。中国和欧盟必须在塑造新世界秩序上成为紧密可靠的伙伴,这种新秩序涉及一种新型的世界治理模式,需要同时考虑新兴市场国家的兴起和一些全球性挑战,诸如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非国家行为体对于资源的竞争等。这将要求对创新、科研、良好的政府治理以及人的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

上一页12345下一页下5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