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深圳30年:从边陲渔村到现代化都市
“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崛起为一座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几乎所有对深圳的介绍,都是从这句话开始的。
  今天,与中心广场处在同一条直线上的莲花山公园,是眺望深圳城市的最佳观景平台,站在这里你会领略到别具一格的城市设计,目光所及之处,不同建筑风格的高楼群组成一幅恢宏的城市画面。这幅画在过去30年里徐徐展开,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缩影”。深圳30年,演绎出无数精彩城事。
温家宝:只有坚持改革开放 国家才有光明前途
“特区窗口”中英街兴衰映照中国开放时代巨变
一块块界碑两侧商铺林立,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们在界碑两边来回观赏骑楼特色和挑选国外商品,这就是有“一街两制”美誉、位于深港边界的中英街。
   深圳特区建立三十年来,中英街曾经凭借其优先开放的地理优势而一跃成为全国著名的“购物天堂”,来此购买国外免税商品的各地民众络绎不绝;但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英街商业由盛转衰,转型成为一处富有人文内涵的旅游胜地。中英街兴衰变迁的背后,映照出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相对落后走向富强的时代巨变。
·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历程回顾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0年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特区鼓励客商及其公司投资设厂或与我方合资设厂、兴办企业和其他工业,并在税收、金融、土地和劳动工资等方面予以适当的优惠条件。这4个特区的总面积为526.26平方公里,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和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综合企业、综合体制。
· 深圳特区商业卅年的光荣与梦想
这30年间,深圳零售业在竞争中成长,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10年来,天虹、茂业、华润万家、新一佳等一大批深圳零售企业逐步走向全国并领先全国,以自身的实力成就了“中国零售业第一军团”,影响和改变了全国的零售业发展格局。
· 从特区到新区——中国在诸多挑战中谋局改革战略“纵深挺进”
在中国的广阔腹地,变革激发出的生机,30年来产生巨大的辐射力。从四大经济特区到上海浦东新区,到天津滨海新区,再到刚刚成立的重庆两江新区,多个被赋予综合配套改革重任的“新区”已经悄然崛起。
· 从“文化沙漠”到“设计之都”
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也缺乏全国知名的文化人才和文化机构,深圳市近年来文化产业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发展,已成为深圳继高新技术、金融、物流产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并逐步探索出“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为特征的发展新模式。
 
“而立”的特区如何再开新路
常言道三十而立,“特区靠什么实现了三十而立?今年能做什么?未来30年再干什么?”这是省委书记汪洋年初在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给深圳特区出的三道题。在过去30年,特区尤其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者们,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发扬敢闯敢冒敢试的创新精神,大胆开拓,积极进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成功的示范,特区精神、特区经验、特区速度、特区效应震惊世界。与30年前相比,如今各方面的环境、条件和任务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怎样在第二个30年继续担负起试验田和探路者使命,为实现科学发展探路,的确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 李金亮:率先从外向发展转到创新发展
近30年来,广东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从直接的意义上说,是由于广东在改革开放中突破了先前阻碍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全要素生产能力”和“市场规模”的严重制约,打破了经济活动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循环的怪圈所导致。而经济特区则更是在这方面起到了先行一步、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
· 李罗力:在民主法治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上先行先试
特区本来的作用就是先行先试,在这样一个定位下,我们再来看今后特区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认为今后深圳要做的事情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因为它毗邻香港,是最早最成熟的一个经济特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比较成熟。
· 黄挺:从六方面着力实现五大转型建设五个功能区和两大基地
未来特区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是,深化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体制“四位一体”的联动式综合改革,建立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面向世界,实行全方位开放,实现国际化,深港、珠澳经济一体化;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不断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创造科学发展模式;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 陈华一:强势参与构建海峡“金三角”
发展海峡自由贸易经济是粤东的传统优势。扩大汕头特区,创建自由贸易港,办好粤台经贸合作试验区,推动粤东融入海西,对接台澎,强势参与构建海峡“金三角”。参与海峡经济区建设,不仅是粤东城市群的历史性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广东省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性要求。
· 王珺:新时期特区的定位首先要与国家发展战略相联系
在新时期,我国面临的发展任务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30年前已大相径庭。比如说,在今后五年或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将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结合我国遇到的新问题,大力推进四个方面的发展,即和谐发展以主要解决农民市民化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创新发展以提升我国企业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绿色发展以重点治理我国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环境污染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平衡发展以处理好我国稳定外需与扩大内需之间的关系问题等。
深圳概貌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30年来,从中国南海之滨的小镇,到一座与香港合作打造世界级大都会的现代化城市,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缩影。

■地理位置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

■城市简史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又称鹏城。

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史不到30年,但却曾经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1700多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南头城、大鹏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

1979年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成立深圳市。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市设置经济特区。

■自然资源

深圳市土地总面积为1952.84平方公里,其中,深圳经济特区为395.81平方公里。

全市共有大小河流160余条,分属东江、海湾和珠江口水系。现有水库24座,总库容5.25亿立方米。位于市区东部的深圳水库,总库容4000多万立方米,是深圳与香港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深圳海岸线全长230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有优良的海湾港口,通海条件优越。境内山脉绵延,风景秀丽,最高峰943.7米。天然旅游资源丰富,东部有大小梅沙、大鹏半岛郊野森林等黄金海岸线风光,西部有红树林、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及海上田园风光等景区。

■行政区划

深圳是中国广东省省辖市,国家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深圳经济特区在其辖区内。深圳下辖6个行政区和光明新区。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位于经济特区内,宝安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地处经济特区外。全市有55个街道办事处。

■人口构成

深圳自南宋末年已陆续有移民落脚,建市后人口增长迅速。2007年末常住人口861.5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12.3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4.7%;非户籍人口649.17万人,占比重75.3%。深圳有少数民族36万多人,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聚齐56个民族成分的大城市。

■移民文化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加之独特的地缘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深圳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是最适宜海内外英才创业拓展的活力之都。近年来,深圳相继被有关机构评选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

■语言文字

深圳以普通话为主流地方语言。不少公共服务机构、专业人士和工商业界都能用英语提供服务,大多数青少年能讲英语。全市正在开展“百万市民讲外语”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外语活动,提高公共服务的外语普及率,提高市民的外语应用能力。

■气候情况

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润宜人,降水丰富。常年平均气温22.4℃,无霜期为355天,平均年降雨量1933.3毫米,日照2120.5小时,适合常年开展旅游。

■市树、市花

深圳的市树为荔枝和红树林。

深圳的市花为簕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