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改革无疑将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围绕国计民生,建言改革、献策发展,这既是代表委员的职责所系,也是普通百姓的热情关切。教育、户籍、司法、社保、环保,是当下人们热议的民生话题。如何运用改革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好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对此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
陪读母亲:如果学校都好,谁愿租房陪读
我是江苏南京人。还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孩子就要参加中考了。或许,我的心情比他更紧张。但与此同时,我内心却有一种释然——3年的“陪读”生活将暂告段落。
我家位于著名的温泉度假胜地——南京汤泉。然而,当地的教育资源并不能满足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需求。在2011年,我将孩子从汤泉转到江浦,入读南京市浦口区第三中学。在南京,汤泉和江浦都属浦口区,但江浦更靠近城区,教育资源多,师资相对优质。因为转学的缘故,来回近两个小时车程的距离让我决定在孩子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区租房子,过着“陪读”生活。陪读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孩子上下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照顾、监督他。房子是由一间车库改造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陪读”也就意味着一定的牺牲。原先,我在一个机械厂里工作,但因为工作太忙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于是我就辞职转而在如今租住的小区里做物业。平日的工作也就是在小区里做做保洁,空闲时间比原先充裕很多。这个小区里有很多和我一样专门租房陪孩子读书的“外来客”。
我的日常生活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全心全意做好“后勤”:给孩子洗衣、做饭、进行心理疏导为他减压等。孩子上初三后明显感觉到压力增大,初一、初二的时候晚上10点就能睡觉,现在都要到近12点,睡得比我都晚。在我们这些专职“陪读”的家长看来,虽然疼在心里,但也没法抱怨,毕竟4个月后那场考试的分量是显而易见的。
两会即将召开,作为一名平凡的“陪读”家长,如果说有什么期待,我最希望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平日读报看电视,我也了解到国家对于这方面的重视。但是在我身边,还是有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纷纷放弃原来的工作,专职当起了“陪读”。虽然“陪读”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觉得客观原因还是在于当地的教育条件有限。
检察官:没有公平正义,司法将失去价值
我是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赵鹏,从事检察工作已经有11个年头了。这11年来,我深深地感到,司法工作的标准,以及对司法人员能力的要求都在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冤假错案的披露、司法腐败的曝光,引发了社会对司法公正的声声质疑,司法公信力遭遇危机。
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官,我深感公平正义对于司法活动的重要意义。没有了公平正义,一切司法活动都将失去存在价值。但是现在,一些司法机关在面对群众质疑时,往往以“问心无愧”作为回应,甚至以“群众法治意识淡漠,法律知识不足”为自己开脱。这些说辞显然违背了司法公正的本意。面对群众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信息渠道空前多元的新形势,司法机关更应该拿出足够的勇气面对群众的评判,更应该开拓更多的渠道听取群众意见,更应该有足够的诚意和信心搭建与民众交流的平台。
两会在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报告又将接受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的审议,司法公正必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一个案件的不公,就有可能摧毁司法公信力的长城。在司法公正的问题上,不能“抓大放小”,不能“只看主流”,更不能“特案特办”。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司法改革规划了蓝图,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让我们司法人为之鼓舞。我更希望,在两会上能看到蓝图变为办法、原则变成细则,司法改革在公平正义的总目标下更深层次、更多维度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