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闸限电
事件回放: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最后一年。于是,在“十一五”降耗20%的目标压力之下,一场轰轰烈烈的限产限电运动在全国各地纷纷上演。
以钢铁大省河北为例,有数十家钢企在9月份被迫停电限产减产。其中,河北省武安市对所有钢厂限电20%,近20家钢厂因此全线关停;而唐山市部分钢厂的限产幅度更是一度达到70%左右。
除了钢铁,同样被视作能耗大户的水泥和电解铝企业也未能幸免。
浙江、江苏、海南、安徽、广西等地相继对水泥企业进行限电,相应区域的水泥产能下降幅度达到30%左右。包括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和冀东水泥等上市公司在内的水泥生产企业也因此都受到了影响。
10月份,电解铝生产大省河南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节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了此后3个月的节能工作,强力推进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规定后三个月全省限制电解铝产量18万吨,压减用电量25亿千瓦时。
同时,据媒体报道,为了在年底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用电受到限制的不光是高耗能企业,有的地方甚至对非高耗能企业和居民生活用电也加以限制,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
点评:这样的节能减排“突击攻坚战”看似很“给力”,但要想最终从根本解决目前我国高耗能企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却显然相当不“给力”。
事实上,一些地方强求完成节能指标,看似能达到预期目标,实则是堵了一扇窗,却开了一扇门——很多企业为了保证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不受大的影响,被迫放弃了正常供电的“大电网”,转而采用“自备柴油发电”的方式以解燃眉之急——这非但没有节约能源,相反还造成了一种能源浪费,增加了新的污染。
而正是针对这种“慌不择路”的现象,1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紧急通知,叫停各地拉闸限电,以确保科学减排。
“退房”
事件回放:2010年,在中央政府的重拳调控之下,此前炙手可热的房地产业“一夜间”成了“烫手山芋”。
今年3月,国资委责令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外的78家“不务正业”的央企全面“撤出”房地产业。清退令之下,此后8个多月,包括中远集团、中国航天、中石化在内的7家央企陆续挂牌转让不足20家地产子公司的股权。然而,迄今仍有71家央企尚未见退出迹象。
对此,近日有消息称,银监会已于今年9月下发了一份主业含房地产的央企“红名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只对名单中的16家房地产央企提供授信额度。而针对除了16家之外的房地产央企,存量贷款要采取保全措施,尽早回收。此外,存量到期收回的,项目贷款无法续贷。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银行对这些非地产主业央企停贷,将有效“倒逼”企业出售这些优质的房地产资产。
除了央企,不少上市公司亦纷纷决定转让或出售自家的房地产“副业”。如此前金种子酒就公告称,国家不断出台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公司涉入房地产行业较晚,竞争优势不明显。董事会决定转让所持有金种子房地产股权,全部退出房地产行业。
金路集团亦表示,由于国家调控房地产政策的密集出台,使得公司控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绵阳小岛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深受影响,因此决定出售持有的小岛建设98.26%股权。
点评:应该说,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退出,只要中间不出现高价买低价卖,通过关联交易输送利益的情况,对于上市公司都是有利的,毕竟专注主业是好事情。另值得一提的是,在出现“退房”大潮的同时,眼下还有必要加强对外资流入的监控,提高准入门槛,严防“热钱”炒作,以防走了狼来了虎,反而加剧楼市的复杂性、调控难度并助推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