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召开京津冀协调发展座谈会,到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主导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规划”进入审批阶段,2014年京津冀协调发展终于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这一区域将迎来一场产业结构重新分工、经济结构相互融合的大发展、大变革,其间既有无数机遇,也有需要直面的挑战。总体来看,这将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将是中国治理雾霾的有效举措之一。
近年来,为了平衡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同时也为创建更多的经济增长极,中国政府十分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数个相连的不同行政区组建为一个个经济区域,整体推进各个经济区域的发展,比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等等。现有的经验表明,这种做法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效果很好。
京津冀协调发展在十几年前即被一些学者和官员们提及,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成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去年以来,北京及周边持续出现严重雾霾天气,致使中央政府主动出面协调三地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
在中国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当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被广为看好。它至少可以带来三大好处。
首先可以改善环境污染。此前三地的经济布局偏重考虑各自的经济增长,而忽略了生态和环保,特别是环绕着北京和天津这两座北方大都市的河北省,其产业结构以钢铁、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为主。此次提出的京津冀协调发展,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化解雾霾。正如中央政府对京津冀一体化所提出的要求那样:“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其次可以解决北京城市臃肿问题,同时平衡天津市及河北省的发展。北京城市发展囊括了太多功能,导致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压力巨大。适度让北京“减肥”,弱化其经济功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况且,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产业布局不合理,同构性、同质化严重。中央政府特别提出,要“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北京可以将某些产业及央企制造业总部向天津、河北转移,提高河北、天津两地产业集聚能力。这样做可以使京津冀三地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趋向合理。
第三可以给国际国内资本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同时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也是利好。在三地协调发展中,交通、市政等公用设施需要新建和扩建,企业在搬迁过程中会顺便进行节能升级改造,这些都为国内外资本提供了新的投资空间。更重要的是,发达经济体在工业化过程中有着治理雾霾的经验,由此而诞生的绿色产业正可解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之急需。
当然,京津冀一体化会受制于观念、既得利益、区域行政协调难易等因素的影响,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希望京津冀三地能够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早日走上科学的可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