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12日电 中国国家海洋局12日发布消息称,当地时间9日,“蛟龙”号在位于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了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第三次下潜。期间观测到20多种巨型底栖生物,并首次取得六腕海星、海蛇尾等丰富生物样品。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此次下潜最大深度为5273米,主要任务包括开展近底结核和生物等综合观测,进行沉积物、底栖生物、多金属结核采样等综合作业,搜寻并择机回收前潜次布放的生物诱捕器。
据了解,此次下潜,“蛟龙”号观测到鱼类、海参、海星、虾、水母、珊瑚、海绵、海百合等20多种巨型底栖生物,取得了1只不同以往品种的海参、1只杯状海绵、1只海蛇尾、1只六腕海星、4管柱状沉积物等丰富的样品和资料。
通过此次下潜,工作人员发现大部分海底区域表面状态及生物分布特征相似,结核颗粒较小,覆盖率较高。
生物方面,海参、海绵、柳珊瑚、海蛇尾为该海地区域常见物种。其中,海参为高优势物种,近底航程中,视野中一直有海参出现,最多在一个视野中出现10个海参。初步估测海参平均分布密度在每10平方米1个以上。此外,在同时布放的潜标作业中,通过诱饵取得6只端足类生物。
据悉,“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第四次下潜将在当地时间12日7时30分(北京时间8月13日凌晨1时30分)进行,计划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魏源海山”区进行。
“魏源海山”位于西经154°31′,北纬9°48′,2012年由中国提议,并获国际航道组织命名。魏源是中国清代著名学者和地理学家,代表作为《海国图志》,该著作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和科技,并附有各国地图,是中国最早的世界地理学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