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至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就进一步发展面向和平与繁荣的双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印度领导人达成了重要共识。
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一次坦诚会晤,他们所达成的共识将给两国人民友谊和国家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印度可能是同中国相互友好交往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国都洛阳城里就有了印度商人的足迹。而唐代僧人玄奘西行印度取经,从当地带回的佛教思想,曾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此而编著的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带给中国人对印度最普遍的认识。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印两国有着相似的历史经历:两国都是世界文明古国,孕育了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文明;都受到过殖民侵略,走过了曲折漫长的独立自强之路;如今两国又都踏上了充满希望的复兴进程。由于都受到过殖民侵略,中印两国人民对和平都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渴望。两国的复兴进程都因此而以和平发展为前提。
从未来的发展方向看,中印两国有着相似的发展诉求,中印都是世界人口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在复兴的道路上,都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位置。
从处理国与国关系方面看,中印两国对世界秩序的看法又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早在 60年前,中、印、缅三国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饱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如今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遵循的,指导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基于以上原因,总人口占全球三分之一的中印两国不仅有着友好相处、合作共赢的基础,更可以开创不同制度的国与国交往的典范,而且两国密切交往所创造的这个市场,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印双方完全可以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目前印度在推行“东向”的开放政策,中国的向西开放正好与之实现对接,中印完全可以联合打造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生产基地、最具吸引力的消费市场、最具牵引力的增长引擎。
在中印合作上,中国的态度是真诚的,习近平主席明确表示,中方愿意扩大进口印度药品、农产品等适销对路产品;未来 5年每年组织200名青年互访;加快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开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框架内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互联互通进程;中方还将继续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中同印方保持沟通,欢迎并支持印度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这些姿态体现出中国愿意并渴望与印度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实现人民富裕,友好往来的愿景。
习主席访问印度,是以和平为前提,以两国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为基础,以两国人民福祉为目的的。中印两国的合作是平等的。中印合作的潜力不可小觑,中印一个声音说话,全世界都会倾听。中国希望中印两国能够成为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当然,中印之间存在的问题,例如边界争端、西藏问题、战略互信、以及第三方因素(主要是中印巴和中美印关系)等,双方也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实质都是过去印度被殖民时期留下的问题,两国领导人都以极大的智慧和勇气就此达成了积极共识,比如在影响最大的边界问题上,双方表示要继续通过友好协商,寻求公平合理、双方均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前,两国将共同管控好争议,维护好边境地区和平安宁,不使边界问题影响双边关系。可以说,这是两国保持互信的基石。中国和印度今后若能牢牢把握这种正确的处理态度和方式,互利合作将有望成为双边关系的主旋律。
中印已经迈出了坦诚合作的第一步,加强彼此间的政治互信,加速双边关系的发展,加深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两国的基本国家战略。希望两国通过密切的沟通与交流,为真正建立起具有全球影响的战略伙伴关系而努力。对此两国的政治家和民众均负有历史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