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世界银行南亚首席经济学家马丁•拉马(Martin Rama)称,“投资者对印度经济改革的前景表示疑虑”;一周后的24日,印度财长契丹巴拉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重申,“政府的改革决心不会动摇,将在未来2至4个月内推出更多的改革措施”,并期待本财年的经济增长率由上一财年的5%提高到6.1%-6.7%。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印度经济改革前景的争论。事实上,由于国内政治力量并未就改革达成共识,这场始于2012年9月、被称为“规模堪比1991年经改”的经济改革,遭遇到了巨大的政治羁绊,就像“带着镣铐跳舞”,目标很美、但困难重重。
背水一战的经济改革
受欧美经济形势欠佳、国内政争激烈等因素影响,印度经济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进入下滑通道,增长减速、赤字加剧、通胀高企,“闪亮金砖”沦为“褪色金砖”,一度对印度寄望颇高的西方舆论也发出“别了,印度奇迹”的感叹。
为了扭转经济颓势、铺垫2014年大选,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印度总理辛格大胆改革,任命有改革意识、与工商界关系密切的契丹巴拉姆为财政部长,联手推出系列经济改革措施,而其政策立足点是扩大行业开放度、突出基建和制造业、控制财政赤字。
一是扩大行业开放度。印度独立后长期奉行保守的经济开放政策,即使在1991年私有化和市场开放政策后,印度经济的开放程度依然不高。以零售业为例,在中国遍地开花的家乐福、乐购等外资零售商,在印度却难觅踪影。印度《商业标准》2013年4月13日的报道援引美国政府报告,一向倚重印度的美国也批评印度在保险、银行、通信、邮政等诸多领域禁止外资进入。显然,印度市场开放问题是导致国内外私人资本不愿“钱进印度”的重要原因。2012年9月14日,印度政府祭出改革大旗,宣布提高外资在航空、零食和通信业的持股比例,外资在三大领域的持股比例可分别达到49%、51%和74%。10月4日,印度政府又决定允许外资进入保险与养老基金领域,外资持股上限由26%放宽至49%。最新的改革动向是,印度政府正与中央储备银行和孟买证券交易所积极磋商,拟扩大外资投资政府债券和公司债的额度。
其次是突出基建和制造业。印度破落的基础设施饱受诟病,2012年夏天波及数亿人的大停电事故更是令印度颜面丢尽。印度总理辛格坦承,破败的基础设施、看天吃饭的农业和缺乏熟练劳力的制造业,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三大瓶颈。印度政府逐渐认识到,IT、金融等服务业驱动的模式,解决不了就业问题,也难以有效发挥印度经济的规模效应,更是与“包容式增长”的目标大相径庭。近年来,印度政府一直强调发展基建和制造业,曾计划2012-2017年投资1亿美元于基建,并出台了雄心勃勃的制造业发展规划,但都尚无起色。为此,印度政府希望借助此轮经济改革的契机,发展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构建更加平衡、可持续的发展模式。2012年12月13日,印度内阁会议决定建立总理领衔的“内阁投资委员会”,负责监督和评估大型项目的落实情况,确保大型项目能够及时获得环境、劳工等各类审批证。与此同时,印度的保险管理与发展署亦表示,将研究制定新的投资计划,提高保险资金投资基建项目的比例。
再次是控制财政赤字。印政府拥有很多非生产性的补贴政策,在自身财力拮据的情况下,仍提供燃料、农药等大量补贴,导致连年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2011-12财年,印度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高达5.9%。印度政府希望借助此轮经济改革,开源节流,解决好财政赤字问题。开源方面,印度政府通过出售国有化企业股份、出售移动通信光谱来筹集资金。据报道,印政府正在考虑设立交易基金,为出售国有企业股份提供政策便利、更好地实现融资目标。节流方面,由于柴油补贴占据了印度补贴总额的一半以上,印度政府以此开刀,将柴油价格提高14%,大幅减少对柴油的补贴。
难以卸去的政治镣铐
印度政府抛出经济改革措施后,受到了工商界的普遍欢迎,却也招致反对党的阻挠和抨击。在辛格政府坚持推动零售业改革法后,议会第六大党、“草根大会党”退出执政联盟,使政府陷入议会少数的地位。实际上,印度经济改革所要克服的政治羁绊,远非某个政党退出执政联盟这样简单,而是有其深刻的体制因素。
其一,缺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体制。印度联盟政治盛行,主要的执政党必须仰仗小党支持才能组建执政联盟,这决定了政府在推动经济改革时投鼠忌器,必须注重与其他政党的协调磋商。政治力量过度多元,导致政治共识难产,极大影响了政府行政效率,许多改革措施在政治博弈中牺牲。以此轮改革的焦点向外资开放零售业为例,其实该项政策早就提出,2011年底甚至酝酿推出,但因遭遇执政联盟内部的强烈反对而夭折。此次辛格政府力推此项改革,实际上是付出了壮士断腕的巨大勇气。
其二,缺乏统筹全局的长远规划的政治意愿。印度选举政治盛行,导致政府过度追求“赢得选举”的短期目标,而忽视对经济的长远规划。“众人皆晓战略好,唯有近利忘不了”,选民看重的更多是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缺乏对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考量。为了迎合选民需求,各政党经常做出琳琅满目的许诺,不愿做长远的改革谋划,导致一些结构性难题长期存在。
其三,缺乏民主集中、统筹各方的政治准则。印度的部门利益、集团利益,经常凌驾于国家利益至上,部门政策相互矛盾,导致路线不清晰、改革有反复。比如此轮改革中,财政部提议设立“内阁投资委员会”,加快大项目的审批进度,就招致环境部、劳工部等部门的反对,最后经过激烈内部博弈才得以推行。
期待美丽的改革之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期待印度经济改革立竿见影并不客观。目前,印度经济改革措施的成效虽然不如预期,国内外的质疑声音依然很强,但客观地讲,印度的改革效果已有所显现。比如,财长契丹巴拉姆在去年改革前曾痛心地指出,截止2012年9月底,由于政府审批不及时而停工的项目额高达13.7亿美元。而根据最新的数据,“内阁投资委员会”迄今已审批通过了油气、公路和电力领域、总值达140亿美元的投资项目。
此外,印度政府的改革决心也不容低估。总理辛格曾一手推动1991年的经济改革,使印度走上快速发展道路,被誉为“经济改革设计师”,其深知“改革不是找死,不改革是等死”的道理,财长契丹巴拉姆也与工商界关系密切,颇具改革思维,两者搭档协力推动的经济改革,有望克服重重政治镣铐、跳出美丽的改革之舞。对于中国来说,经贸合作是中印关系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印度的改革措施也将为中印贸易投资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