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
  •   4月26日,张广义在店中招呼顾客。
  •   4月26日,一名学生向“钢笔爷爷”张广义咨询保养钢笔的注意事项。
  •   4月24日,张广义在工作台前研究顾客送修的钢笔。
  •   4月24日,张广义为顾客打磨送修的钢笔尖。
  •   “钢笔爷爷”张广义的指尖总是沾满墨渍(4月26日摄)。
  •   4月26日,张广义在小店里屋的库房中为顾客挑选钢笔。
  •   4月26日,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张广义在店门口挂起“休息”的字牌。
  •   4月26日,张广义在店中阅读当日的报纸,他说自己每天都要关注北京新闻,尤其是老城区改造的内容,因为担心自己的老店面临被拆迁改造的命运。
  •   4月26日,张广义在店中等待顾客。
  •   4月26日,店铺打烊后张广义步行回家。

在北京东四南大街东侧林立的店铺间,有一家店面的招牌略显简陋,棕灰色的木板上,用黄色的隶书写着“广义修笔店”几个大字。

店铺的主人张广义老师傅今年已经82岁了,很多前来光顾的年轻人,都喜欢称呼他“钢笔爷爷”。老人经营这间店铺已有60多年。这期间来过多少顾客,修过多少钢笔,老人早已记不清楚。“可能得有几十万支了吧”,他说。

随着计算机办公的普及,对于普通的上班族来说,真正用到笔——尤其是钢笔——书写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学生们也倾向于选择简单方便的圆珠笔。钢笔在不少人的生活中早已经不见踪影,记忆中也仅剩手指间墨水的污渍。

然而,对于张广义这位与钢笔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而言,小小的一支钢笔早已不是单纯的书写工具。它更代表了一种文化,倾注了老人的全部心血,也充斥在几代人的记忆中。

60年中,老人也曾经收过几个徒弟,但都陆陆续续转行没有坚持下来。“其实我挺理解他们的,干这行每天手上都黑乎乎的,放在现在想谈个朋友都难,再说这活挣不了几个钱,还得需要有耐心,坐得住。转行的那几个人,随便干点啥都在北京买上房子了”。其实老人开店赚不到什么钱。一个月下来连修带卖也就一千多,“要是我把这店面租出去,就这地段至少也得是十倍于这个数啊。”

如今,张广义老师傅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了,常年累月在桌前埋头工作,老人的颈椎和眼睛都落下了病根,有时心有余力不足。可只要老人的身体状况允许,广义修笔店还是会每天下午3时至5时开门营业。“其实我心里很矛盾”,老人说:“现在身体不如以前了,真想好好休息,可我要是不干了,顾客上门就要失望。”

“我这店要是关门了,北京城想再找一家这样的店,还真难喽”,老人说着,脸上流露出掩饰不住的自豪。虽然老人知道大家对修钢笔的需求越来越少了,但总还是想这手艺有人能传下去,毕竟还是有人喜欢钢笔,在用钢笔写字。“北京是咱们国家的文化中心。这文化中心,总得有个能修钢笔的铺子才像那么回事嘛。”        新华社记者徐子鉴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