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客商经过广交会奔腾电器展位的产品展示橱窗(4月17日摄)。当日,第111届广交会闭幕。据广交会官方统计,本届广交会到会采购商人数超过21万,比上届微增,再创历史新高。但受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影响,中短单占绝大部分,成交额下滑,环比更是下滑近5%,历史罕见,情况不容乐观。
黄志强说,外汇占款的多寡更多地受到市场结售汇意愿的左右,而这种意愿直接勾连的就是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升值预期强,市场结汇的意愿就强,外汇占款就会增多;升值预期弱,市场结汇的意愿就弱,外汇占款就会减少。
短期看,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前景不乐观。2 月中国贸易逆差高达 315 亿美元。从长期看,日本、英国和德国等国的出口历史表明,一国出口占全球 GDP 的比重很难超过 3%,占全球贸易的比重也很难超过 10%。目前中国出口占全球 GDP 比重达到 2.8%左右,占全球出口比重接近 10%,已经触及天花板,这意味着人民币升值的基础已经在悄然发生改变,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在减弱,外汇占款将呈减缓趋势。
外汇占款减缓的最大影响是,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将会变大,而这有助于央行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以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但业内担心的问题是,外汇占款短期内并不会出现大幅下滑。在发达经济体不断地释放流动性、欧债危机总体可控、中国经济“硬着陆”担忧逐渐消退的背景下,2012 年资金更可能一改去年底外流的局面,重新回流中国,给货币政策的调整带来压力。
“信贷增速低于预期”,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报告认为,这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之一。
据央行数据显示,截止 2012 年 2月末,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人民币贷款余额为56.2万亿元,同比增长 15.2%,增速显著下降,其中,2 月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 7107 亿元,比 1月份进一步下降 274 亿元。这与市场预期的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最少超过8000亿元,相差很多。而且受抗通胀的影响,未来信贷规模也可能不会有大的突破。
因此报告担心,信贷规模总量偏低将造成工业生产和固定投资减少,宏观经济减速风险加大。
中国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成效问题,是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报告所担心的中国经济中的一大风险,也是与老百姓贴身感受最深的一个问题。
报告说,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上住宅成交面积出现回升,而销售价格持续回落,这符合政府的调控预期,同时也表明房地产市场正步入理性回归的调整阶段。但是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居民的首套普通住房需求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同时房价仍然远超居民支付能力,房价远未回到合理水平,而且住房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引起房价非理性上涨的制度因素依然没有消除。“宏观调控政策不应半途而废。”报告说。
不同的看法
像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报告一样,对中国经济风险表示担忧的大有人在。那么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果真如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报告那样需要警示吗?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报告发布后,5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北京发布了全球经济前景预测报告,该报告指出,2012年全球经济将较2011年有所改善,中国经济将保持8.2%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中国还有充分的政策空间维持经济增长,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会加快。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则表示,根本没必要担心中国经济风险。5月1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联合发布了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3.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该指数经历连续五个月回升之后,已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呈现趋稳向好的基本态势。
北京领先国际金融资讯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董先安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外需的疲软,外需疲软拖累了经济增速。
中国海关5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为3080.8亿美元,同比增长仅2.7%。其中出口增长4.9%,进口增长0.3%。这与金融危机前中国进出口呈现两位数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与此同时,广州春交会出口成交再现08-09年的下滑征兆,来自欧美的大单长单明显萎缩,这更加剧了企业主们对未来中国外需疲软的担忧。
中国有许多外向型企业,在经过前几年的等待和苦守之后,今年可能是其生死考验期,其中可能有一大部分会因为外需的持续疲软而不得不倒闭,这对中国经济会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外需见好,或者企业转型成功,那么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就不会发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江涌认为,中国经济的风险来自于对美依附。江涌说,近些年来,“相互依赖”一词被频繁地用来描述中美关系,并被一些中国学者不断延伸:中美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战略合作。其实,中美之间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依赖,即中国对美国形成了市场、技术、品牌、营销渠道,甚或金融、人才、秩序、思想理论等全方位依赖,说白了,这根本不是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而是中国对美国的实质依附。
正是中国对美国的实质依附,中国在对外(至少经济)政策上日趋丧失独立自主,美国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刁难中国,在反倾销与反补贴、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劳工标准、市场开放等多个方面,中国都显得被动。
江涌说,如何摆脱这种严重的不对称依附,值得我们深思。否则中国难以摆脱现在的困境。
应对经济下行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面临的风险多大虽然需要重视,但更应该重视的是目前经济下滑的趋势。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持续的下滑。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说,中国经济增长的下行曲线从目前看是难以改变的,我们只能希望它下行得不要太深,否则就会引发更多问题。
如何稳定经济增速?王建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已经不能用调控宏观需求的短期方法来解决,也不能靠小改革来解决,而是必须触动当前错综复杂的利益结构,进行真正的结构调整才能解决。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最需要的是改变发展模式,而且通过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改变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王小广说,中国虽然在几年前就已经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了,但效果并不理想。中国目前需要创造一种让人们愿意抓结构调整、把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资于结构调整的宏观环境,重点要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节能型的高效工业体系。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报告对经济走势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报告认为,稳定经济增速,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就必须在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不变的前提下预调微调。财政政策应更趋积极,更加突出优化支出结构、结构性减税和税制改革三大重点;货币政策应突出“稳中趋松”,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确保市场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
报告说,当前国内 GDP 增速放缓、通货膨胀压力缓解、外需疲软、银行资金紧张、中小企业融资艰难等诸多因素,都需要货币政策释放积极信号,加大预调微调力度。
报告认为,目前针对特定行业的结构性定向宽松是防止经济下滑的关键,比如政策重点支持的保障性住房、水利、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等领域。此外在抗通胀收效之后,如果经济减速明显,可以考虑降息政策。
不过报告又特别强调,尽管面临着各种不利因素,但中国经济短期内依然会保持较快增长,因此不必对中国经济过分担心。报告预测,二季度经济增长将比一季度小幅回升,预计 GDP增长8.4%左右,CPI上涨3%左右,“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很小。”报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