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0年《产业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2010年《产业蓝皮书》以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开发的“中国政策评估系统”作为支撑平台,探讨了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变动趋势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对我国钢铁、能源、汽车等多个产业的竞争力变化以及我国各省、市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我国正处于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
蓝皮书指出,“十一五”前3年,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总体趋于上升,分类型看,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一路走强,初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则呈现逐步弱化的趋势。2008年前10个月,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所占份额开始下降,退居为第2位,表明中国产业的竞争力进入2008年就已经开始下降。
在分析原因时,蓝皮书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之所以出现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政府当时集中出台了一系列可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的政策措施,不少企业因综合性成本上涨而关闭、停产或收缩业务。2010年3月,中国26年来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这种格局虽然可以减轻中国平衡国际贸易的压力,但同时也表明,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在国际上下降了,对这个苗头应引起高度重视。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我国正处于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如果应对不当,将面临产业竞争优势断档的风险,一些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下会失去竞争力,新的具有优势的产业一时难以形成,在竞争优势上形成一个“真空期”。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这种苗头。如何有效化解这些地区业已显现的竞争优势断档风险,防止由局部断档演化成全局性断档,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产业竞争力提升面临的一项最艰巨的任务。
为此,蓝皮书指出,增长方式转变要优化节奏和路径,操之过急,会适得其反;要加大传统优势行业关键技术的开发,防止传统优势行业竞争力下滑,避免竞争优势转型病。其次,要加大对未来关键性引导产业的关键技术开发,选择一批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进行扶持、引导,尤其要加大新能源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未来主导产业和主导技术的发现机制建设。最后,要优化进口产品结构,
加大技术引进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引进力度。
劳动力优势继续保持,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蓝皮书指出,2009年中国货物出口12017亿美元,尽管比2008年下降16.0%,但仍要低于同期世界贸易额的下降幅度23.1%。2008年底中国出口政策转变为促进出口,连续上调出口退税率,中国在美、日市场上的占有率又开始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中国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提高了2.2个百分点,占日本进口总额的比重提高了2.6个百分点。
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中国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受益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措施,再加上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国内竞争优势明显,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危机中的出口降幅明显低于出口的总体降幅。2009年,家具及其零件、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塑料制品、玩具比上年同期出口额分别下降了6%、11%、5.7%、10.1%与10%,低于出口总额的下降幅度。
从出口来源地结构来看,中国有近90%的出口产品来自东部地区。金融危机以来,东部地区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从2007年的89.8%下降到2008年的86.8%,中部与西部地区出口所占的比重则相应提高。进入2009年之后,尽管东部地区的出口比重有所反弹,但仍低于危机之前的水平。
从目标市场结构来看,亚洲、欧洲与北美是中国的主要出口目的地。2007年,中国对亚洲、欧洲与北美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46.6%、23.6%与20.7%,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对北美与欧洲的出口跌落幅度较大,对非洲与拉丁美洲的出口比重则相应提高。
在综合分析各方因素之后,蓝皮书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绝对值将保持在8亿人之上,远高于印度,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将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就目前来看,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存在。一方面,国际资本更愿意流向新兴市场;另一方面,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还面临通缩风险,宽松的货币政策还需要维持较长时间。如果中国为防止物价上涨过快而提高利率,可能会吸引更多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对人民币产生升值压力。
煤炭国际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下降
蓝皮书指出:“十一五”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不同能源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不同的变化特点。煤炭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13.11%下降到2008年的5.53%。石油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缓慢提高,平均市场占有率从“十五”期间的0.84%提高到“十一五”期间的1.08%,其中,成品油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则从1.70%提高到2.63%。
蓝皮书分析指出,由于受到自身能源需求量快速增加和环境压力增大的限制,煤炭进出口的“一增一减”使得中国煤炭产业的外贸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所提升,但在国际竞争中不具有比较优势。中国的石油资源较为贫乏,对石油的需求量大,而自给能力较低。目前,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0%以上。另外,中国石油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大大弱于美国。
最后,蓝皮书指出,预计中国能源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能源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煤炭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下降,但在成品油市场的竞争力将有所提升。预计2010年随着经济回暖,能源生产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仍处上升通道
蓝皮书指出: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达56800万吨,是排名前五的日本、俄罗斯、美国和印度粗钢产量之和的2.2倍,进一步确立了中国是世界钢铁大国的地位。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表现出增长的态势,尤其是进入2004年以来,增长态势更加明显,2008年达到新高12.09%。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从粗钢产量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是世界钢铁大国,但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比较指数和质量竞争力指数等方面看,中国不是钢铁强国,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作为钢铁生产强国的日本、德国等出口的钢材以高附加值钢材为主,而中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出口的钢材以低附加值普通钢材为主,而这类钢材的生产和技术难度不大并且竞争激烈。
最后,蓝皮书指出,随着中国钢铁企业“挖潜改造”、重视技术进步、企业降本增效与产品升级的推进,凭借成本优势,中国钢铁制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仍旧能够占据一席之地。预计2010年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仍处于上升通道。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市场占有率呈下降趋势
蓝皮书指出:2001~2007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下降趋势,贸易竞争力偏弱。中国的铅、锡、锌一段时期国际市场占有率很高,但近年来已经大幅度降低,铝和铜国际市场占有率先上升后下降,但总体上仍处于偏低水平,只有镍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保持不断上升态势。六种有色金属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004年达到8.2%的高点后迅速回落,2007年的市场占有率只有4.1%,仅为2004年的一半。未锻造铜及铜合金、锌及锌合金、锡及锡合金质量竞争力指数有所提高,铜材、铝材则相反,其质量竞争力呈下降趋势。
从国际比较来看,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巴西和南非的有色金属工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主要国家有色金属工业目前并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总体上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中游水平,但和其他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保持稳定或上升的发展态势相比,近年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水平有所下降,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最后,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有色金属生产企稳回升态势明显,预计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将持续震荡上行,有色金属企业总体盈利水平将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