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待和慎重处理两国关系中的问题
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来,中日关系发展的主流得到各方肯定。但40年来,两国关系发展中也一直伴随着一些麻烦,一些不和谐的,令人担忧的事情。就近期来说,出现了日本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等问题。还有,中国持续30年经济快速发展,改变了亚洲经济一强独秀的局面,日本社会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由此并加上其他因素,部分媒体和民众对中国产生种种疑虑、担心和不信任,唐首席委员对这些问题怎么看?
唐:关于名古屋市长的发言,我认为,在两国民众隆重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有人发出那样的杂音,在日本国内也是不得人心的,根本代表不了日本人民的心声和愿望。我注意到,那种言论发表后,日本各界都发出了以正压邪的声音,这表明绝大多数日本人是有着正确认识的。
我想强调,在两国间出现问题时,两国的媒体和各界有识之士责任重大,应当多向两国民众发出积极、正面、客观的信息,引导双方理性对待和慎重处理好有关问题,防止冲击两国关系大局。
周:我赞同唐首席委员的观点。
我认为,中日两国要重视媒体间的交流。两国媒体与舆论领袖要承担起促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责任,化解两国民众间不信任因素,推动双方民众欣赏、弘扬有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优秀文化,客观理性看待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好媒体的积极作用。
唐:当然,我也注意到,日本国内对中国的发展有各种各样的看法,甚至疑虑。如说中国军力发展不透明,对中国的发展走向不放心、甚至认为是威胁等。实际上,不管是中国共产党,还是中国政府,都在自己的正式文件中多次就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走向,面向国际社会做出了明确的宣示和庄严的承诺,那就是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承诺永远不会改变,否则不仅世界人民不答应,中国人民自己都不会答应。中国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即使中国今后更富强了,也不会走西方发达国家“国强必霸”的老路,中国自古就崇尚“以和为贵”,近代以来又饱受西方列强欺侮,经历了无数的动荡和苦难,最了解和平的珍贵与来之不易。中国有句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中国又怎么会选择和平发展以外的道路呢?
在中日第四个政治文件中,双方明确提出“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相互支持对方的和平发展”。这是两国政府基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的重要政治决断,也是面向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把日本看作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同样,中国的发展对日本绝对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日本过去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支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我们希望今后日本也能在中国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积极角色,同中国扩大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携手繁荣亚洲是中日两国的责任
徐:中日两国同处东亚,在政治、经济上都是亚洲重要的国家。在共同致力于稳定、繁荣亚洲方面,两国有哪些区域合作的新内容?这些对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唐:当前,欧洲深陷债务危机,国际金融市场继续动荡,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今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俊复杂。在此背景下,中日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携手应对危机,加强互利合作对两国各自的发展,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增长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财经合作是一个重要抓手。去年年底,野田首相访华时,双方就加强两国金融市场合作达成五点共识,受到广泛关注,标志着中日两国金融合作迈出重要步伐,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深化两国经贸关系,也有利于提高各自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维护区域和全球金融稳定。双方要尽快把这些共识落到实处,并逐步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
中日是亚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有人认为,“一山不容二虎”,中日在亚洲必有一争。这显然是狭隘的、过时的思维。在亚洲一体化建设蓬勃发展、亚洲人民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中日两国利益交融不断深化,合作空间持续增大。去年,中日双方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共同提出加速推进东亚自贸区和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建设的倡议,发出了携手推进东亚区域合作的重要积极信息,受到地区各国普遍欢迎。今后,双方要在涉及地区合作未来格局的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同时发挥各自优势,务实推进区域金融合作,在亚洲互联互通、湄公河次区域开发等方面开展具体合作,不断拓展两国的共同利益。
在亚洲一体化合作进程中,中日韩合作是关键。中日韩三国是东亚最大的经济体,三国经济总量占东亚经济总量的90%左右。加快推进三国合作对三国的各自发展和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当前,中日韩合作面临重要机遇。今年,中日韩三国有望启动自贸区谈判,签署投资协定。我们希望三国共同努力,确保这些目标能够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