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在北京举行座谈会。
中国有句古话叫“四十而不惑”,是指40岁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年龄。今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恰好走进了第40个年头,我们该如何评价进入“不惑之年”的中日关系,如何看待中日两国在交往中取得的成就、面临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在中日关系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两国经贸关系、文化交流和人员交往,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在整个世界及亚洲战略格局中,中日双方又将扮演何种角色?
2012年2月29日,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首席委员唐家璇和叶小文、周明伟、魏家福、薛伟共5位委员在北京就上述问题举行了座谈会。他们对中日关系40年来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断,发表了颇有深意和新意的见解。
中日关系40年发展成就和经验教训
周明伟(以下简称周):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的唐家璇首席委员和叶小文委员、魏家福委员、薛伟委员,在中日邦交正常40周年之际,请各位资深的中日关系专家,就中日关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进行座谈。
唐家璇(以下简称唐):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国有句古话叫“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在农历早春二月,齐聚一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就中日关系交换看法,进行交流,我认为十分必要,也很及时。
周:中日交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一衣带水,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4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这40年却是中日两国关系史上发展最快,对地区影响很深的时期。中国有句古话叫“四十而不惑”。这不惑之年,对于中日关系会意味着什么?首席委员唐家璇先生是这40年中日关系的亲历者、参与者,我们首先请唐首席委员对此谈谈他的见解。
唐:所谓“四十不惑”,我的体会是指人到了40岁成熟了,会感悟到很多道理,能够细致、周到地考虑问题,深刻地考量、斟酌问题,慎重、妥善、有效地解决问题。
国与国的关系也是如此,迎来不惑之年的中日关系正走向成熟。40年来,中日关系总体发展的势头是好的,当然,其间也出现过问题,有过摩擦,但经受住了各种考验。现在,中日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也有不少困难。
对于邦交正常化40年来两国关系的发展,我感慨颇深。最深切的一点就是,中日关系能在短短40年间取得这么大的发展成就,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的。我清楚地记得,1972年复交时,中日间贸易额仅为10亿美元,人员往来只有1万人次。2011年,两国贸易额高达3429亿美元,增长了340倍,人员往来达到528万人次,增长了500多倍。两国的友好省县和友好城市从无到有,已经增加到了247对。中日关系的长足发展,给双方都带来了重要利益,两国人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也有力促进了两国各自的发展,并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周:谢谢唐首席委员。这番讲话不仅对中日关系的今天进行了准确的定位,而且通过几组数据让我们看到,在中国外交史上,很难有哪个国家能像日本这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与中国的关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那么,请问唐首席委员,中日关系该如何在这40年打下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下去?
唐:我常常思考,中日关系走到今天很不容易,虽有冷暖起伏、风雨波折,但是经受住了考验。我们应当在认真回顾、总结两国关系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更加成熟的心态和理性的态度来认识并对待两国关系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