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专题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往事杂忆
吕 翎 • 2008-03-06 • 张立方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火 红 年 代

我在《周报》期间曾两次被派出国工作。一次是给邵公文同志率领的出版发行代表团访问欧、亚、非五国做翻译,另一次是参加中国新闻代表团去非洲。两次出国都接触到不少出版社和杂志社。在社长或总编辑的办公室里我都发现有保存齐全的《北京周报》。一位法国报业集团的老总曾告诉我说:“《北京周报》是一部新中国的编年史集。我们很重视它。” 这句话给了我不少启发。

作为一本面向全球的新闻评论期刊,《北京周报》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作全面客观的报道,对地区和国际重大事件与问题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评论,的确是外国读者及时了解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首选刊物。与此同时,作为一本有保存价值,具有权威性的期刊,《北京周报》还是国外政治家、经贸界人士和学者研究新中国的不可缺少的参考读物。打开装订成册的老《周报》,就恍如走进了那个时代。在那里可以找到那个时代有关中国发展的详细、准确、可靠的资料。因此,对于希望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北京周报》不仅是一本新闻周刊,它还是一部编年史集,一部很好的参考书。

当然,回首望去《周报》也有许多不足。其实这很自然。《周报》和它所报道的社会同步,社会变革起步时的稚嫩和进步过程中的曲折在《周报》这样一本刊物身上自然也会有体现。比方说,文风过于严肃,报道面偏窄,外观过于简朴,还有“片面性”、“八股调”、“内外不分”等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周报》也在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努力革新。甚至在“文革”结束之前,汪溪、冯锡良、段连城这些老领导就想方设法,尽一切可能拓宽报道面,加强针对性,保持《周报》在国外读者中的影响。及至“文革”结束,和全国各行各业一样,拨乱反正,改旧图新,顺理成章地成为《北京周报》势在必行的大事了。

当时,周报社的领导者们整日忙个不停。从汪溪同志胸有成竹,泰然自若的统帅风度中,从段连城同志辛劳与兴奋并存的面庞上,从徐克同志关于创新的诱导启发和细心倾听中,从汪有芬同志紧张奔走,毫无倦怠的朴实身影里, 从林戊荪同志思想者的凝重与行动者的活跃那双重角色中……,我感觉到《北京周报》火热的改革大势正在全面铺开。这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于是:

我们看到编辑部门越来越多的新举措:“编者札记”问世,改“译载为主”为“改编改写” 、“自编自采” ,“用事实说话” ,记者出国采访,在国外设立记者站或办事处……

我们看到各文版不再把自己看作是“翻译机器”。他们开始重视地区针对性,尝试“编译合作”或 “编译合一” ,创办专栏,撰写专稿, 出版专刊或专号。

我们听到社领导在不断强调宣传的针对性,提出不仅要“内外有别”, 还要“外外有别”。我们在庆祝《周报》创刊三十年的同时,庆祝了有八面专页的《北京周报》北美版和针对非洲这个重要战略地区的《中国与非洲》英、法文版月刊的横空出世。

我们有了自己的出版部门,它出版了累计数百种各种文字的图书和画册。

广告部门和创收部门的出现大大增强了北京周报社的经济实力。

包括办校助学在内的种种公益性活动使《北京周报》的社会知名度大大提高。

今天看来,这些变化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在当时却是真正意义上的腾飞, 许多措施不仅在十年“文革”时期,就是在“文革”之前也是难以想象的。

今天每当我翻阅《北京周报》时,它精美的封面总会让我想起二十多年前那句鼓舞人心的口号:“让《周报》站起来!” 那时候《周报》的封面只是一张朴素的薄纸,上面除了刊名就是两三条标题。刊名是蓝色的,也有过赭石色的,赶上节日则是大红色的,标题和副题都是黑色的,没有一张图片。在“改革”已经成为头等大事的时候,大家早已习惯的那种朴实无华的风格也让人觉得不满足了。

原来的《周报》用纸是由国家指定的山东黄台造纸厂专门生产的。它有点像字典纸,薄但强韧耐折,质地紧密平滑,不透油墨。当时的封面页用的也是这种薄纸,所以刊物只能平摆着,立着放不行。大概是在1983年左右,社领导班子提出“让《周报》站起来”的口号,并且广泛听取意见。在当时,改用铜版纸封面作封面并不是一件小事。它牵涉到杂志整体的安排,外观的设计(包括是否增加杂志的页数,是否增加彩页),还有生产成本及航邮费等多方面问题。我虽是个小卒,被改革热潮所推动,也曾凑热闹贴出一个样本,拿到邮局去称重量,看看能不能把航邮费保持在原来档次内。

实际上,站在《周报》改革战略布局看,“让《周报》站起来” 这一口号不只是要换封面用纸,使杂志立得住,它更深层的含义是让《北京周报》在全世界读者大众心中站得直,站得挺,既有权威性,又有可读性。八十年代的那些大事小情令我至今难忘。我对以汪溪、段连城、徐克、林戊荪、汪有芬这些《北京周报》改革领头人充满了敬意,他们不仅有超群的智力,魄力和毅力,还有不变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至诚无私的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2013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月底启幕
期望中土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将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发改委:铁矿石供大于求不可避免
商务部:中欧在电信市场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公布 公开力度加大
国际法庭或不顾中方拒绝强行仲裁南海争端
中俄达成十年来最大军售协议
习近平履新首访描绘“世界梦”
塞浦路斯所有银行将继续关闭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10期
2012年第9期
2012年第8期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专题导航更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2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莫言和他的文学世界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点,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养老金之困
外国人眼里的科学发展观
中德建交四十周年
中国与美欧日的稀土“博弈”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