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专题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初创时期的“编者札记”专栏
吕 翎 • 2008-02-26 • 周敏仪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1980年下半年,为了加强周报的针对性和权威性,摆脱当时存在的“照搬国内”的弊病,经党组和编委会讨论并经局党组和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的批准,同意周报选编中央领导同志对外宾和外国记者的谈话,以个人署名的形式发表。当时曾考虑以评论形式发表,似乎太正式,又说不全,如写成文章,似又难以形成系统的叙述。也曾考虑用“每周书简”作栏目,最后决定用“编者札记”。

社里决定让我写这个专栏。接到这个任务后,感到力不从心,而且手中的任务又无人接替,但我还是坚决服从组织决定。

从1981年第一期起,这个专栏就出现了。它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解疑释惑,外国舆论对我国的立场有所误解和歪曲,我们也在“编者札记”中加以澄清。每期一页,一篇至三篇不等。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有政治、经济、社会、文教、国际等等。头一年共登了85篇。有关中外关系和国际问题的约占三分之一。

这个专栏一出现就引起外国读者和媒体很大的关注,驻京的外国记者经常迅速播发转载。

“编者札记”出版后两个月,我写过一个小结报送给中宣部。上级领导对周报设置这一专栏的作用是肯定的。当时中宣部对外宣传局局长萧希明批阅后写下的意见是:“这一专栏基本上是成功的,产生了宣传的影响,提高了周报的威望”。当时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兼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组长朱穆之阅后写道:“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形式,大大加强针对性,这样周报才能树立威望,受到读者欢迎”。设计这一专栏的段连城已调到局里任副局长,他给我写的一张条子中有这样一句:“札记的票房价值很高,望好自为之”。开会讨论选题

我看到领导的这些评语,总算心中有底,心里十分感谢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这个专栏开辟之初,人力非常紧张,只有半个专职干部。社领导非常关心,总编辑汪溪同志每周定期和我研究讨论选题。确定选题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并不是每周都能从中央领导人接见外宾的谈话中找到做文章的选题,我们不得不从各方面去发掘。如读者来信中提出的疑问,外国新闻媒体议论的问题,外国专家提出的意见,我社人员出国访问或我们同来访外宾接触中得到的线索,国内报刊评论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选题定下来,马上赶写,写完后,由汪溪同志审定,必要时还得送中宣部或有关单位审阅。定稿后,打印、发稿、翻译处处开绿灯,作为急件处理,所以这个专栏的稿件能及时见诸版面,争取到了时效。后来,齐卉之、耿玉馨、戴延年、郑方、陆云、张泽予等同志也参加了这一专栏的编写工作。

这个专栏常用的笔名有安治国、穆友林、王大成、辛向荣等。一位日本读者说他会测字。他测出我们政治札记用“安治国”这个笔名,是国家改革开放了,要安邦治国的意思,国际札记作者叫“穆有林”是希望与邻国和睦相处。经济札记作者叫“王大成”是希望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辛向荣”的笔名是希望文化上欣欣向荣。他的猜测与我们的初衷不谋而合。当时,这些名字为读者熟知。一次南斯拉夫大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邀请周报七位编辑参加,开出的名单中有六名是“编者札记”栏用的笔名。英国《卫报》撰稿人、中国问题专家吉廷斯两次写信给“穆友林”,讨论裁军问题。

为什么这个短小的专栏会受到欢迎呢?大体上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读者对选题具有普遍的兴趣。这一专栏所有的选题都涉及“热门”话题,例如奥地利读者沃尔夫岗•莱金格尔说,“这些文章总是涉及人们感兴趣的题材。贵刊的编辑总是选中了十分令人感兴趣的题目”。英国读者戈登•蒂尔说,““编者札记”是报道有关中国的一些精彩和重要情况的一种很好的形式。这个专栏中每周的主题都选择得很好”。意大利《团结报》记者金兹伯格来周报座谈时很注意这个专栏,反复询问选题是怎样决定的。他认为这些题目发表的时机好,时效强。

其次,写法简短明确,文章短小,观点明确,开门见山,不戴帽穿靴。例如美国读者简•夏普说,““编者札记”是很有价值的,阐明中国在国际事件上的立场的文章是我最喜欢的。写法特别清楚直率。希望你们总是诚实和明确”。秘鲁读者约利安•塞伏拉诺•爱斯宾诺说,“我喜欢“编者札记”,因为它对读者的许多疑虑作了简短扼要的回答”。

第三,解释政策方针。读者认为这个专栏解释中国现行政策对他们有帮助。日本读者山田光男说,““编者札记”由于采取问答形式,我非常容易理解,并且涉及到极其重要的问题。可以说,它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一般报刊编辑的见解,简直同论述国家方针大事的官方文件不相上下”。加拿大读者彼得•亨特说,“我很欣赏“编者札记”,因为它简洁地说明了中国在很多事件上的政策。我特别欣赏关于国际问题上的方针的文章”。

第四,讨论有争议的问题。这类问题最容易引起兴趣,是我们考虑选题的重点之一。英国读者伯尔伏特说,““编者札记”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把有争议的问题放到桌面上来,并以一种有帮助的不教条的方式来引导这些讨论”。美国读者弗雷德里克•格林特说,“这个专栏是你社一个主要的提高。虽然我并不总是同意它的立场,但这不是主要的,它摈弃了不必要的空话,为提供争论和复杂的领域的报道,起了有价值的作用”。

第五,驳斥造谣诬蔑,澄清错误观点。有时是直接驳斥某个谣言,有时是针对西方的歪曲报道进行正面阐述,以纠正错误观点,日本读者坂口弘说,“在西方宣传媒介歪曲报道中国内外政策的今天,你们针对这种倾向,努力把真实情况告诉读者,这非常好”。美国读者史蒂夫•戈林说,“我相当喜欢你们的“编者札记”,用它来弥补西方记者在理解中国事情的先天不足,是很必要的”。

第六,提供了解中国的材料。有些读者对中国了解不多,而“编者札记”简明易读,使他们增加了关于中国的知识。哥伦比亚读者阿格拉西亚•穆尼奥斯说,““编者札记”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觉得这一专栏对拉美读者极为重要,因为我们对中国知道的很少”。阿尔及利亚读者亚贝基•默哈默德说,“我确实感到“编者札记”栏里刊登的报道都是很有趣的,因为就我个人来说,我对中国的了解太少,但是现在我觉得我的知识面开始扩大了”。

“编者札记”写作组曾被中国记协评为1983年度先进集体,并授予奖状。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2013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月底启幕
期望中土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将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发改委:铁矿石供大于求不可避免
商务部:中欧在电信市场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公布 公开力度加大
国际法庭或不顾中方拒绝强行仲裁南海争端
中俄达成十年来最大军售协议
习近平履新首访描绘“世界梦”
塞浦路斯所有银行将继续关闭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10期
2012年第9期
2012年第8期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专题导航更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2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莫言和他的文学世界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点,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养老金之困
外国人眼里的科学发展观
中德建交四十周年
中国与美欧日的稀土“博弈”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