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00年。100年来,这个外来的艺术形式在一代代中国话剧人的努力下,被演化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艺术,成为了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写意性和表现性,话剧的表现形式更加直接,更具有现实性。因此,话剧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正好成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一面镜子。100年前,半封建半殖民状态下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求变图新的急剧变革的时代,话剧这种直接面对现实的责任感和深刻理解人性的传统,使得它在中国一出现就与时代直接呼应,伴随着国家命运和民族兴亡而诞生的,伴随着时代的风雨而兴衰沉浮,走过了一条曲折的、不平凡的道路。
回顾中国一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到,通过众多的中国经典话剧剧目,几乎能看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缩影,中国的话剧舞台上,演出了百年风起云涌的中国近现代史。纵观世界戏剧的发展史,还没有一个国家、民族的话剧如同中国一样,在民族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
100年来,中国话剧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把吸取外国各种演剧学派精华同继承中国戏曲的艺术精神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演剧学派、演剧作风。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甚至是世界一流的剧作家、导演艺术家、表演艺术家、舞台美术家。形成了中国话剧自己的优良传统:战斗性、民族化和现实主义。
如今中国话剧又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头,如同其他许多剧种一样,在文化和娱乐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在市场化的冲击下,话剧也面临生存危机。这个曾经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日渐式微。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话剧远不如电视和网络来得直接和便利。曾经给人们带来巨大精神享受的剧院和舞台已经远离大多数人的生活。
目前,中国的几大国家级院团中演出最多的院团一年演出的数量还不到欧洲国家的一个州立剧院常年的话剧演出的数量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不少省市剧团长年处于一种资金短缺的困境之中,大量的获奖剧目包括国家“精品”剧目多数却闲置浪费。而民间或准民间(公司与国家剧团联合)经营的商业戏剧,则已陷入浮华奢侈、高成本、高票价、短档期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
相比之下,北京上海两地民间经营的低成本、小制作的小剧场话剧,虽然艺术上稚嫩甚至粗糙,却充满活力。然而,一个严峻事实是,民间非商业的实验戏剧没有资金来源,无法生存。
也许未来中国话剧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以开放的心态,构建起比较完整的话剧生态体系,让各种各样的话剧形态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政府该扶持的扶持,该放开的就交给市场去完成。
现在,北京、上海等地都在陆续开展纪念中国话剧一百年的活动。在对历史的回顾中会唤起人们对话剧的现在和将来的一些思考,而这对于中国的话剧以及其他面临危机的艺术种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