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我与周报 >> 正文

我眼中周报的“人情味儿”

马腾  ·   2018-11-02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我与周报
打印
纠错


  入职北京周报1年有余,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同事们的敬业专业和温馨有爱的“人情味儿”。 

  初到单位,周报就撕掉了我对事业单位“工作节奏慢”的固有标签。虽身处职能部门,却也时常感受到媒体属性下,业务部门同事们的辛勤付出。从精心策划选题到外出采访报道,从稿件反复推敲到多媒体产品的及时推出等等,在严守意识形态阵地安全的前提下,还要保证精准切合对象国受众阅读习惯,同时兼顾时效,周报人经受住了一次次对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的考验。曾记得十九大报道中,很多同事加班加点,连夜翻译稿件,经常不能按时吃饭;不会忘在一次报道总结会上,上会记者向大家分享了如何巧妙争取提问机会,精准捕捉采访对象信息并在镜头内拿着《北京周报》纸刊提问,借机扩大品牌知名度的“小心机”故事;也懂得了每一帧视频、每一秒语音、每一条地图标识线背后所凝聚着从选题策划到采访,从编译到技术等各环节很多外宣工作者的努力。 

  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我有幸经历了中央巡视组对外文局的巡视工作。在筹备巡视整改材料过程中,一份份条理清晰、按年份罗列的历史工作资料,让我感受到周报平日工作的扎实细致;一项项更加完善的编校流程,日渐完善的社委会学习、部门联席等机制的建立更体现了整改措施的脚踏实地;财务相关问题问答手册、支部书记例会、社内出访团组信息公示等等都体现了职能部门工作的日渐规范。 

  如果说工作中周报人的敬业与专业令我难忘的话,那温馨有爱的“人情味儿”则使我更加坚信选择周报作为职业生涯起点的无悔初衷,是那些人文关怀打动了我:第一次经历退休支部党员组织生活会,孙翠冉老师对我说要提早来把会议室门打开,不少老同志们住得远又来得早,不要让他们在外面等;十九大报道中颁给即将退休的王燕娟老师“特别贡献奖”,为她送上“私人订制”的《中国与非洲》纸刊;一起为外籍员工过生日,他们也会为中国同事的宝宝送上自己亲手缝制的小衣服;社领导会不定期和青年员工座谈,除了给予我们工作上的指导,也关心我们的基本生活和情感动态;每次在食堂我们“小饭桌”的哥哥姐姐们会把好吃的互相分享,因为“抢”着吃的东西才好吃…… 

  第一次来周报面试收到的《北京周报》纸刊和一杯温水,雨后打滑送周报老党员上车的公交站,京郊山上彼此分享酸甜酸甜的野山楂,八大处和小伙伴们一起坐滑道比拼时速的欢声笑语,年会上被强组“CP”的揶揄玩笑……它们都记录了专属我和周报的青春。 

  入职以来,北京周报让我体会到了“有事做、有人爱、有期待”:有为服务国家外宣大局做点滴职能支撑工作之事可“做”,有身边同事们工作上悉心指导和生活中的关“爱”,也有结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对未来的北京周报更多期待。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