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我与周报 >> 正文

难忘摄影——回顾上世纪80-90年代周报图片工作

陈宗烈  ·   2018-01-17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我与周报
打印
纠错

  1981年春,我奉命离藏返京,不久,调北京周报社工作。 

  退休之前,我吃的是摄影饭,具体说,是搞新闻摄影。1951年在北影参加工作,当电影摄影助理,拍新闻纪录电影。1956年入学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新闻纪录电影摄影专业。毕业后,奉调入藏,在西藏日报当摄影记者。1981年来周报,继续做摄影记者,毕生都干这个行当。 

  在当代,从事专业的同行和摄影的业余爱者,队伍愈来愈大,人们手持传统胶片的相机、数码相机以及手机摄像装置,拍摄手段,新颖奇特。时代发展,一日千里,我常常惊叹,自已真的老了,太“土老冒”啦!但是,心底里又不甘愿,活思想是什么,就是一句话:难忘摄影。 

  有人说,摄影是人类第三只眼睛。摄影图象信息,对促进世界文明和历史进步,有着巨大贡献。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很多新学问,光用文字和语言是难以说清的。例如,故宫的建筑艺术是什么?西藏——雪域高原的民族风情是怎样的?靠文字口语解释,费半天力气都不易计明白,但只消看些照片,很快便一目了然,心领神会。再说,有些事物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照片的直观形象,不太受文字语言限制,有时它能与文字互补,起到文字难以表达的作用。 

  当然,图象也绝非万能,仅具有它的特性而已。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已的特性,新闻摄影的特点是什么?新闻摄影的基本特性,可归纳为三句话, 即新闻性,真实性,形象性。做长了这个行当,我也有所体会,中国的新闻摄影,要加一句,就是:政治性。我们早已不强调“政治挂帅”,当今的政治是什么?大家比我明白,那就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加速建设小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记得我到周报上班那天,看到了《Beijing Review》。这是一册黑白印刷的刊物,薄薄的二十多页,但朴素无华。汪有芬副总编辑说,别从形式上小看它,要知道,我们《北京周报》,内容是多方面的,政治性强,时效性快,语种多(5种外文版本)。创刊以来,有风雨,有阳光,现在,这份权威性的刊物,已赢得众多国外读者,逐步进入了世界的主流社会。一些驻华使节,外国首脑(例如尼赫鲁、恩克鲁玛、肯尼迪、苏加诺等,还有美国国会议员等)的案头,一般都有《北京周报》,周报已成为那些要人研究中国政局、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读物。 

  汪有芬指出,《周报》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无彩色版封面,文内插图多为黑白,无彩色照片等。事出有因,由于《周报》是我国最早用航空发行海外的一种刊物,财力有限,国际邮资昂贵,印刷用纸,选的是一种薄型纸,这样可减少邮寄的经费。又因印刷行业比较滞后,印出的图片效果不佳,不宜刊登较多照片,更没有条件印刷彩色封面或彩照插图。今后,我们有许多急待改进的工作,如:加强和改进摄影报道,由目前的黑白照片逐步向彩色图片过渡,真正做到“图文并茂”。 

  周报领导一贯重视图片工作。创刊时就再三强调要“图文并茂”。那时,没有专职的摄影记者和美术编辑,只靠几位业务骨干兼职,他们不厌其烦,经常到新华社摄影部选照片稿,同时还要画插图、漫画、绘地图、图表,配合文字,进行设计。当时曾得到毛主席多次表扬,主席说,周报文图并茂,插图很好。之外,周报创刊初期的编排水平,当时也属一流,毛主席也给予了肯定,并指示《红旗》杂志要学习周报的编排。 

  图象信息,早就是“外宣”的有力工具。原《周报》总编辑汪溪同志,经常鼓励我们学习《中国日报》、《中国画报》、《人民中国》等兄弟刊物,吸取他们在摄影报道、版面设计等成功的经验。…… 

  听了领导一番话,明白责任很重,同时也意识到,周报的天地很大,这个工作平台非常广阔,在此做摄影工作,确是大有可为的。 

  我被指定为摄影组负责人。我的同事、摄影记者徐向军和薛超(已故),还有图片编辑杨立明等,早在六十年代,就从部队转业来周报了。他们曾在英文、西班牙、德文部、中文编辑部工作多年,后因业务需要,才改行摄影,工作经验丰富,详知周报的性格和特点。我深知他们不仅是合作的好伙伴,也将是我的师友,我应当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 

  平时,我们除做好日常编务外,还加强了业务修习,如:深入学习新闻摄影的理论与技巧,阅览、研究世界知名周刊、月刊,以便从中获取有益启迪;人人做多面手,无论采访拍摄、选图编(说明)文、版面设计,轮翻参与实践,为进一步办成世界性的新闻周刊——《北京周报》而努力。 

  根据中央的“外宣”精神,每当新年之初,周报都会订出年度工作计划,各季度甚至每个月份,也会列出具体报道要求,每周还召开“编前会”,讨论、推出当期的专栏和重点文章(通称“封面故事”),排出版面计划。工作目标很明确、规则可审视、操作可规范,摄影组同人往往将这些看成是对自已的“命题”。尝试这些命题,是对自已一次严格要求与考验,也是提高和发挥个人能力的机会。……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全国人民奔“小康”,处处热火朝天。我们受命奔赴全国各地工厂、矿区、农村、牧场、偏僻的民族区域,以及沿海开放城市,如大连、天津、青岛、上海、深圳、海南岛……用胶片纪录人民的劳动创造,走向小康的生活变化……为周报可作报道的多种图象信息材料。   

  在各级领导关怀下,周报逐步跻身于中央一级新闻单位,每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我们都能领到记者证,有关重大时政活动,如某些国家元首来华访问等,周报摄影记者也有机会参与报道,摄影组也将轮流值勤,派出记者或图片编辑。 

  经历三年,摄影组同人,在采访、拍摄、暗房加工、编辑、版面设计等方面,基本上都独当一面。在领导安排下,前后试行彩色印刷多次,最后,《北京周报》于19841月改版,每期正文出32页,封面、封二、封三、封底改用铜版纸印刷,封面刊登彩色图片,以独幅照片(或多幅组照)为主,封二刊登反映建设成就的黑白照片,封三为美术页,封底为彩色广告。顿觉面貌一新……    

  当摄影用作创造艺术作品的手段,用来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感情,给人们以美感享受时,便产生了一门新的造型艺术——摄影艺术。 

  作为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在职时,往往无暇顾及新闻摄之外的其它摄影门类,诸如艺术摄影等,我难忘这摄影,也难忘艺术摄影…… 

  19943月退休后,终于有了自已能以支配的时间。我开始涉及摄影的其它功能。在友人推荐、介绍下,和多家出版社进行了合作,出版书刊、画册近二十余册;我购置了数码相机、电脑,加入了图片信息网、博客网甚至还有图片拍卖市场……我周游各地,拍摄喜爱的风光、民俗、人像……追赶着缤纷多彩的摄影世界。虽明知年事已高,但仍想作些力所能及的事:抓紧摄影,决不放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