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习语用典 学习时间
首页 >> 时事 >> 正文

风雨同行 共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实践之路及未来展望——中阿合作篇

  ·   2025-03-19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中拉关系;阿根廷;时事
打印
纠错

  一、中阿关系发展

  历史渊源

  在今天的阿根廷,已经形成了一个由20多万人组成的华人社区。在阿华人与当地居民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分享传统节日和习俗,为阿根廷的文化生活增添了独特色彩。事实上,中阿两国人民之间的多重文化纽带可以追溯至更久远之前。早在19世纪,中阿之间的文化和商贸交流就已经逐步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根廷共和国于1972年2月19日建立外交关系。1955年,万隆会议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原则,中阿两国均表达了加入该组织的意愿。在此期间,毛泽东与胡安•多明戈•庇隆这两位杰出领导人之间基于相互尊重结下的深厚友谊令人敬仰。尽管阿根廷不同政党执政期间的对外政策存在差异,但中阿两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始终是两国关系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

  从外交政策的角度来看,中阿两国共同参与不结盟运动,充分体现了双方在不与大国结盟、捍卫领土完整、加强合作、维护和平以及不干涉他国内政等国际关系原则上的高度共识。

  中阿双边关系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也是历届阿根廷政府在不同政治立场下始终坚持的核心原则,便是双方在台湾问题和马尔维纳斯群岛问题上的相互支持。中国是阿根廷在联合国安理会就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诉求问题上最坚定的支持者,并在多个国际论坛上积极申明这一立场。

  与此同时,尽管阿根廷政权更迭、政治立场各异,但历届政府始终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可以说,基于这些原则建立的中阿双边关系,不仅促成了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共同承诺,也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高级别外交关系

  尽管中阿双边关系中某些原则固定不变,但仍需要强调,在2014至2024年的10年间,由于阿根廷内外政策的波动,双方关系并未直线发展,而是经历了进退交替,甚至在一些重大项目上出现了停滞。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中阿关系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阿根廷不同政府的执政时期,展示了其中的一些转折点与持续性事件。

  第一阶段(2011-2015年)

  尽管早在2004年,胡锦涛主席与内斯托尔•基什内尔总统签署战略伙伴关系协议时,中国和阿根廷就已建立了高级别的外交关系,但随着习近平主席与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总统在2014年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双边关系得以进一步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此外,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简称中拉论坛)于2014年成立。中阿两国在基础设施、科技等领域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双方在联合国等多边组织框架内的密切合作得到协调发展。在经济合作战略对话框架下,中阿合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多个重要的合作项目相继启动,中国对阿根廷的投资也得以推进:

  ·能源领域(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什内尔—塞佩尼克水电站(中国在拉丁美洲的最大投资之一,目前暂停)、太阳能光伏电站(胡胡伊高查瑞光伏电站一、二期)、阿图查三号和四号核电站(由中方提供物资和设备)。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燃气管道、高压电线和光纤。

  ·金属领域:投资包括黄金和白银(圣胡安贝拉德罗)以及锂(胡胡伊和萨尔塔)等矿产(铁和铜)。

  ·中阿还签署了两项重大科学项目协议,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得以顺利实施。

  ·内乌肯深空探测站:该协议于2014年由阿根廷航天局(CONAE)与中国卫星发射测控中心(CLTC)签署,协议有效期为50年。该项目自2016年起开始运行。

  ·位于圣胡安的中阿合作40米射电望远镜(CART)项目。

  第二阶段(2015-2019年)

  在毛里西奥•马克里担任阿根廷总统期间,中阿关系在一些领域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暂停了前一阶段启动的部分战略性项目,如核电站和水电站。不过,中阿商业往来依然保持稳定,中国成为阿根廷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此外,在时任中国驻阿根廷大使杨万明和阿根廷驻华大使迭戈•拉米罗•格拉尔的推动下,双方继续开展友好外交。在两国最高层互动方面,习近平主席与毛里西奥•马克里总统在此期间也多次会晤:

  ·2016年4月,第四届核安全峰会(美国华盛顿)。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中国杭州)。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北京)。

  ·2018年7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南非约翰内斯堡)。

  ·2018年12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2017年6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宣布,其理事会已批准阿根廷加入亚投行。

  ·2019年9月,马克里政府正式签署一项贸易开放协议,允许阿根廷向中国出口大豆粉(阿根廷主要出口产品)。两国在商业领域的往来逐渐增多。从2000年到2019年,两国双边贸易额由21亿美元升至160亿美元。

  第三阶段(2019-2023年):

  在阿尔韦托•费尔南德斯总统执政期间,中阿关系经历了一些重要的转折点。时任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邹肖力和现任驻阿大使王卫,以及时任阿根廷驻华大使古斯塔沃•萨宾诺•瓦卡•纳尔瓦哈(中文名:牛望道),都积极推动了双边关系的深化与发展。

  ·2019年12月: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理事会(CONICET)与中国科学院(CAS)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在优先领域的研发活动,包括天文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土地与大气科学及极地研究。同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合作,成立了隶属于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理事会(CONICET)的中阿社会科学虚拟中心(CACCS)。

  ·2020年4月:中国成为阿根廷在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之外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020-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向阿根廷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包括数吨医疗物资、一座野战医院及疫苗供应。

  ·2021年:中国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贸易同比增长45.5%,阿根廷对华出口额同比增长25%。

  ·2022年2月:中国和阿根廷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阿根廷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

  ·国防合作:中国国防大学与阿根廷国防大学签署的合作与交流框架协议,该协议明确了国防生产领域的合作范围。在此框架下,2022年5月19日,由阿根廷空军飞行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在阿根廷驻华使馆武官的陪同下访问中国。

  ·核能合作:2022年2月1日,中核集团(中核集团中国中原、中国中原阿根廷分公司)与阿根廷核电公司(NASA)正式签署阿图查三号核电站项目设计采购和施工合同。

  ·科技合作:2022年5月9日,中阿创新和技术政策研究中心成立,进一步推动双方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

  ·2023年:中国明确表示支持阿根廷加入金砖国家。

  第四阶段(2023年-至今)

  自2023年12月10日哈维尔•米莱总统上任以来,阿根廷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尽管如此,在此期间,中阿关系在私营部门、多层次合作以及地方协议等方面仍得到了巩固和深化。

  米莱在上任伊始,宣布放弃加入金砖国家。阿根廷加入金砖国家的申请此前已获成员国批准,并于2023年8月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期间宣布。同样,遵循其新自由主义政策,米莱政府暂停了前政府与中国达成的主要国家级合作项目。

  然而,尽管米莱在竞选期间对中国持负面态度,但在就职典礼上,他对习近平主席特使武维华表示,新政府高度重视中阿关系,并将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

  尽管一些合作项目陷入停滞,但中国政府于2024年6月同意续签此前与阿根廷达成的货币互换协议,并允许阿根廷推迟偿还两国间货币互换协议中约合50亿美元的债务。同年11月,受大型投资激励制度(RIGI)的激励,中阿双边关系得以加强。米莱随后表示,“中国是有趣的贸易伙伴”,“因为他们不要求任何东西”。 2024年11月,在巴西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与米莱进行首次会晤。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现任阿根廷政府的一些政策导致中阿两国在国家层面的双边关系发展有所放缓,但中国仍通过地区层面的协议、大学及研究中心的合作,与阿根廷各省保持并深化紧密联系。

 

  二、中阿科技合作的新领域与新途径:大学与研究中心的作用

  中阿关系在本世纪的这十年间经历了多次推进与放缓。同时,中拉论坛在此期间已成为中国与拉美地区之间最具成效的多边对话与合作机制。

  在此背景下,中国与阿根廷在科学和学术方面的合作尤为重要。尽管中阿两国经济互补性强,未来合作潜力巨大,但在知识交流与技术转移领域的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两国在该领域国家层面上的主要合作项目包括:内乌肯深空探测站,以及位于圣胡安的中阿合作40米射电望远镜(CART)项目。此外,阿根廷参与中国探测月球背面的测控任务也是双方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与此同时,核能领域也被视为富有潜力的合作方向。阿根廷在该领域拥有丰富经验,而目前中国大陆在运及核准在建核电机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加强对教育项目的投入是推动科技合作的重要途径。各级教育机构为专业和学术交流提供了高效且富有前景的渠道,并在近年来持续深化。在双边合作框架下,中阿政府间设立常设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设九个分委会,其中之一专门负责教育领域。根据该分委会的工作成果,阿根廷科技创新部(MinCyT,现为科技处)和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理事会(CONICET)还分别设立了中阿双边中心。

  可以看出,知识互鉴贯穿于中阿关系的各个层面。阿根廷拥有诸如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国家原子能委员会(CNEA)、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等在内的实力雄厚且历史悠久的科研机构。此外,阿根廷大学教育体系因其高水平的学术质量和完善的制度,成为拉美地区最具声誉的教育体系之一。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与中国相关的专业和硕士课程也成倍增加。

  在阿根廷,中国研究发展迅速。目前已有200余名研究人员和专家活跃于各大高校及研究机构。受益于日益增加的培训与交流机会,这一数字仍在不断上升。此外,在文化交流与汉语教学领域,阿根廷境内的四所孔子学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阿关系的持续深化,克服语言障碍已成为推动学术与科研合作的关键因素。

 

  三、对中阿关系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阿两国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者应共同搭建制度化平台和工作机制,以促进创新和知识交流,加深对飞速变化的世界的“理解”。

  知识是社会变革最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的发展历程正是这一观点的生动例证。新中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之一,在于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高度重视,并为科研与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中国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创业者和规划者的双重角色,成功搭建起科学知识与生产实践之间的桥梁。

  中国复兴的另一关键在于将战略规划置于发展的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制定规划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是到2021年成功使超过8亿人摆脱贫困。

  在2014年签署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及阿根廷于2022年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中阿关系在经济、金融、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更广泛的合作,这既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

  挑战在于,两国未来需要缩小各领域的不对称性(如目前中阿贸易存在逆差),提升阿根廷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以减少阿根廷经济对初级产品的依赖,以及克服语言障碍等。

  与此同时,两国关系也面临新的机遇。例如,阿根廷可以借鉴中国多维度的扶贫战略,以提升民生福祉。两国可以进一步推动科技合作和技术转让(如在能源、食品、航天、通讯等领域),共商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共同主张。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学习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模式可以被直接复制。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如何通过向西方学习和在创新中融入自身特色,开辟一条自我变革之路。

  对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而言,将知识作为全面发展的基础,并以自身思想和价值观为滋养,将有助于构建更高效、更公平的国际合作模式。

  (作者:梅赛德斯•索拉,阿根廷国会大学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研究国际教研室学术主任)

  点击阅读完整报告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