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2-26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中拉关系;巴西;时事 | 打印
| 纠错 |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致力于全球和谐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外交思想的核心与精髓。它契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是对地区冲突、经济不平等、环境危机等当代全球性关切问题的积极回应。这一中国方案强调,面对世界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应加强国际合作,走向共同繁荣。
一、三大全球倡议的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的基础。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该倡议旨在加速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全球可持续性发展注入新活力;2022年4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并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中国政府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年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并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中坚力量,是安理会成员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维和官兵的足迹遍布非洲、中东等地区,维和部队参与日常维和工作、扫雷援助、人道主义救援等。
除此之外,中国是联合国维和的一支关键力量,始终积极履行大国责任、承担国际义务,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中国还建立了维和培训中心,培训发展中国家的部队参与和平行动,分享维和经验并加强对全球冲突应对能力。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对维护和平、解决争端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对构建和谐国际社会的意愿。
除了以维和为重点的“全球安全”倡议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还体现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中。事实上,中国在促进新兴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网络连接亚洲、欧洲、非洲乃至美洲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促进人员往来,推动经贸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已得到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国家和地区从港口、铁路、公路和工业园区的投资中受益,实现了共同发展。
中国还专门发起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为发展中国家的项目提供新的融资渠道。这些投资对于资源匮乏的国家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这些国家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除金融投资外,中国还在可再生能源、农业、制造业等领域分享技术和相关经验,助力各国实现经济现代化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这些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国家间差距的具体体现。
中国政府在其外交政策中做出的两项重要承诺——“和谐共建”和“改革并完善全球治理体系”,都是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前者表明中国摒弃“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老路”。为捍卫这一承诺,中国政府强调,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中国签署了包括《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内的20多项多边军备控制和裁军条约。第二个承诺旨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朝着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改革,宗旨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在其进程中的广泛参与,确保这些国际组织能够维护权利的均衡性。
针对当今国际秩序,习近平主席曾说:“国际社会应该按照各国共同达成的规则和共识来治理,而不能由一个或几个国家发号施令。”尽管国际关系民主化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参与国际决策,但从更现实的角度分析,新兴大国团结一致,更容易获得更多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并能在金砖成员国间获得更多支持。
二、更加民主的国际关系
除了坚决捍卫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到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的权利,中国还主张用更加民主的方式来处理国际关系及国际事务,概括起来即是:共商、共建、共享。“共商”的意思是,在国际事务决策过程中要共同商量,听取所有国家的意见并考虑他们的需求,强调各方之间广泛协商、寻求共同立场和利益趋同的重要性。一旦达成共识,各方应进行“共建”,即各方需要共同努力做出贡献、互惠互利。合作成果的“共享”是中国政府倡导的合作共赢的基础。许多中国官方正式的文件中均提到了这些外交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全球治理应“共商”、“共建”、“共享”,即“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就是全球事务要由大家一起商量,治理体系要由大家一起建设,治理成果要由大家一起分享,让各国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 。
共商、共建、共享是可以普遍适用、更容易被接受的外交行动方法。它承认每个国家的特殊性,不干涉别国内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无论利益或大或小,都从共同的利益出发,通过不断地合作与发展,进一步促成其他更广泛的合作项目。在这些外交行动原则下,各方都真正参与其中并从合作中真正地受益,这是国际体系民主化的基础。
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实仍面临困难和挑战。一些国家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误解为中国扩大对国际秩序影响力的一种表现。还有人对“一带一路”倡议主导的促进新兴国家经济发展的项目的金融可行性、环保措施以及相关债务偿还的能力表示质疑。此外,全球不同的治理体系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被一些大国在竞争中利用,这给“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造成误解和障碍。
为了应对诸如此类的挑战,各国必须加强国际对话,提高共同项目的透明度,并确保这些倡议真正惠及相关各方。除此之外,还必须捍卫国际组织的改革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当今世界面临各种复杂挑战, 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国际社会愿景为我们提供了光明的前进道路。中国强调和谐、相互尊重、共享利益的重要性,邀请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外国对中国治理缺乏了解,这点在大国竞争中被利用,特别是美国质疑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真实意图。这些西方大国基于所谓的“中国威胁”,对中国外交政策产生不信任,忽视中国的和平崛起。事实上,中国外交政策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与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中国的未来也取决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那些对中国社会组织构成缺乏了解的国家,需要克服认知障碍,这样才能更广泛、更有效地在与中国的交往中互惠互利。所以,中国向全世界诠释其政治制度的基础和社会组织构成正当时。随着外国人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他们将逐步理解中国各项举措的潜力与意义。世界越了解中国的治理体系,那些缺乏现实依据的声音,“中国威胁论”等论调就会越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定支持就会越多。
(作者:高文勇,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旗下《今日中国》葡文版杂志执行主编,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巴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巴西弗鲁米嫩塞联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负责人)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