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4%
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但不会发生严重通货膨胀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马晓河说,这个目标是在全面科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和物价走势,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多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既意味着今年物价上涨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也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决心。今年物价上涨压力要大于2010年,但总体上看,不会发生严重通货膨胀。
马晓河说,从目前形势研判,2011年物价上涨总体水平要高于去年,但与去年相比,将呈现不同的走势。2010年1月CPI增速为1.5%,6月为2.9%,12月达到4.6%,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今年1月CPI增速已经达到4.9%,预计今年物价走势将是高开低走的趋势。
马晓河认为,今年物价上涨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从国内看,去冬今春北方大面积持续干旱,威胁夏粮产量,造成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国内能源、原材料,以及劳动工资上涨带来成本推动压力上升;依然充沛的流动性对物价上涨也是种压力。从国际看,近期国际能源、粮食、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美国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国际热钱的流入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物价上涨,增大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
关键词:有利条件
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
尽管今年物价上涨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但稳定物价总水平也有不少的有利条件,马晓河说。
首先,当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库存量大、供给较为充裕,主要工业品总体供给依然供大于求,由于这二者是控制物价总水平的物质基础,基于上述判断,物价暴涨的基础并不存在。
其次,我国外汇储备充沛,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2.8万亿美元。充沛的外汇储备可以使过多的购买力流出,使增加有效供给的优质资源流入国内,从而更加有效地防治通货膨胀。
第三,为应对通货膨胀,国家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2010年以来,政府先后8次上调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力地化解流动性压力,为控制价格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针对房价大幅上涨问题,从供给、需求两方面连续出台多项措施,平抑过高房价。为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稳定市场物价,去年国家向市场安排销售政策性粮食1620多亿斤,今年又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农业生产。高度关注民生,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推出各种保生活的短期应急措施。
关键词:联动机制
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应与物价上涨联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马晓河认为,两个同步表明未来5年我国将从追求“国富”向更多地追求“民富”转变,其核心意味着让百姓收入不断增长,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标准,让其与物价上涨联系起来,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同时应完善补贴制度,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政府的阳光政策。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前提是要有较为充分的就业,今后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把增加就业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快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以达到千方百计增加就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