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1日电 (记者常红 贾玥 曹华 杨文彦)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在近期结束的一些地方两会上,“淡化GDP考核”、“保障房建设”、“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增加居民收入”、“控制物价抑制通胀”、“完善社保”等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透露各界对民生问题的共同关注。
多地淡化GDP增幅指标 专家认为“降速发展”是战略抉择
2011年,五年规划开局之年,往往是各地拉项目、比增长的黄金年。但在今年地方两会上,一些省区市纷纷调低了GDP增长预期,转而将重点转移到经济转型以及民生保障上。
北京提出“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比“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低1个百分点;江苏将“十二五”GDP增速锁定在10%左右,比“十一五”期间下降3.5个百分点;广东、上海也设定在8%左右; “十一五”时期,广西年均增长13.7%,“十二五”规划中,降为年增10%……
有评论分析,各级政府正在转变执政理念,过去是把GDP发展定为主要目标,现在则将民生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从而有利于解决居民收入与GDP增长速度之间的不平衡。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告诉记者,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当前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快创新步伐更为迫切。从长三角普遍下调GDP增幅预期来看,这一地区定位在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意味着面临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经济转型的压力,“降速发展”其实是战略抉择。
但同时还应看到,包括广西、重庆、黑龙江、安徽、陕西、山西等多地区在内,都预计“十二五”期间GDP翻一番。其中,一些省份甚至还提出人均GDP也要实现五年翻一番的目标。
“各地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不一,制定不同的GDP增速目标可以理解。”倪鹏飞强调,对于一些认为GDP“无关紧要”的论点,其实是忽视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基础性指标的重要地位,“GDP不增加,全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都无法提升,改善国民生活也就无从谈起”。
保障房建设“快马加鞭” 能否发力取决财政 “给力”
2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代表国务院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2011年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今年全国共将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比去年增加70%多,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以上。
纵观地方两会上各地列出的保障房建设时间表,“快马加鞭”“立军令状”成为显要特征。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新建、收购保障性住房100万套,并为10万户家庭发放租金补贴;各类保障房将占到所有住房的60%,其中公租房占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的60%。
上海计划在5年内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约100万(套)户。天津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40万套、2635万平方米,比“十一五”增加20%。南京要建650万平方米保障房,50万平方米公租房。成都将建400万平方米保障房, 204万平方米公租房……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告诉记者,今年全国要建1000万套保障房的力度超过业内预期,将有利于缓解住房供求矛盾,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住房市场的不合理结构,使房地产回归到理性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