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2月12日讯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利马会议谈判进入后半场,外国媒体的报道关注利马大会谈判进程,指出与会各方就减排承诺及气候协议是否应具有法律约束力等议题上仍存分歧。
本届大会旨在令各方处在同一进度
新加坡《海峡时报》9日报道,采取强有力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可以实现经济转型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亚洲很多国家已经实施了绿色增长战略,关注清洁能源、能效目标和绿色农业。由于成本的大幅降低,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得到快速发展。本届联合国气候会谈的目的是通过各国做出的气候承诺,把每个国家都拉到同一个进度上,增加雄心壮志以确保地球能避免气温过高。
中印等发展中国家抗议新谈判文本
印度《商业标准报》9日报道,气候变化谈判部长级会谈在中国、印度等几个发展中国家的愤怒中开启。一场围绕着来自欧盟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联合主席如何修改谈判草案文本的争论令谈判在当天早些时候陷入僵局。印度和中国同其他多个发展中国家认为新谈判文本的内容依然继续向发达国家的利益倾斜。他们在8日早上发动猛烈抨击,对谈判文本的内容和联合主席的工作方式提出批评。
各方在减排责任等议题上出现分歧
法新社9日报道,离谈判结束的时间还有5天,但各方在一项协议的关键方面仍然存在分歧。在经过上周讨价还价之后,大会的联合主席周一发布了两份反映各种不同观点的综合文件。美国谈判代表托德•斯特恩说,有关国家减排承诺的文本仍然是“有诸多分歧的话题”。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理由是发达国家排放污染的历史更长。但是发达国家也指责中国和印度这样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大量依赖化石能源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否应对各国的减排承诺以及各国的承诺对实现气温变化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进行评估,各国仍有分歧,中国上周开始成为这一方案的主要反对者。
各方就协议是否应具法律约束力争论不休
《澳大利亚人报》9日报道,2020年以后削减碳排放的协议是否应具有约束力,全球气候谈判在这一问题上仍争论不休。作为世界第三大碳排放国,印度已明确称它认为脱贫要比抗击全球变暖更重要。直到外长毕晓普抵达利马参加气候谈判时,澳大利亚仍不太受欢迎,因为澳之前决定废弃碳排放税,在气候协议是否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问题上同美国发生争执,在要求发展中国家制定野心勃勃减排计划上同印度也有分歧。
英国气候变化经济学家斯特恩称,实现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并不必然是巴黎协议取得成功的条件。斯特恩的观点与美国和中国的观点一致,但与欧盟和澳大利亚的观点不同。澳外长毕晓普告诉美联社说,如果巴黎会议上签署具有协议没有法律约束力,那么达成的任何协议都没有意义,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黑格比肆虐菲律宾加剧谈判紧迫性
美国《民主先驱报》9日报道,参加联合国气候谈判的菲律宾代表说,台风迫使至少90万菲律宾人民撤离家园。这时正值各国就如何抗击全球变暖出现分歧的时刻。发展中国家担忧随着气候变暖,会遭受像黑格比一样台风更为频繁袭击,海平面的上升与台风的风险相互交织。这也让今年在利马举行的气候谈判更为紧张,会议上贫穷国家首次被要求制定成本高昂的减排限制,而这些贫穷国家也指责工业化国家拖延行动。在利马进行的谈判是技术性的,它正变得越来越政治化。E3G环保组织政策高级顾问加拉格尔在接受采访时说,“资金问题将是分歧的关键,因为这越过了美国和欧盟所能采取措施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