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马当地时间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会议(COP20)暨《京都议定书》第10次缔约方会议(CMP 10)正式进入部长级会议阶段。然而,如往年一样,利马气候大会最后的谈判阶段也面临重重阻碍。
国家发改委高级顾问杨富强认为,部长级会议的进行将主要面临两个难题。第一,如何使各个国家增加提交的自主贡献内容,发掘各国自爆的方案是否还有提高的余地。第二,适应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方面的谈判不够深入,特别是绿色气候基金的融问题还没有所以然,目前所筹到的不到100亿美元相对于2020年1000亿美元的目标相距甚远。
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指出,到目前为止,欧盟,中国,美国,先后宣布了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三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排放量超过一半,从政治上推动了2015年谈判的进程。
“中国所提出的2030左右达到排放峰值的目标是经过很多报告论证的结论,”杨富强说。
解振华认为,这一目标是根据中国经济生活发展的情况,发展阶段的特点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28.56%,相当于减少2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已达到9.8%。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完成增加13亿立方米的任务,达到20亿立方米。
此外,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发布实施了《2014-2020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到45%。
“到2020年,我们应该争取降低碳强度到45%,既然要走这条路,我们就要尽量做的好一点,不是要完成它的下线,而是要完成上线,”解振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