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的力量如钢铁,众人的智慧如日月。2013年以来,改革新政让人充满期待。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临近,本网推出系列特稿——《改革助推器》,为您讲述政协委员们说到老百姓心坎里的好声音。
政协委员谈养老:社会资本介入是必然选择
——2014全国“两会”特稿“改革助推器”之五
中国网 北京 2月28日讯(记者 肖冰)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昨天,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即可自由衔接转换,且无论如何转变,都将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随同转移,累计计算权益。这项重要政策,主要是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大制度的衔接问题。
可以说,面对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突破2亿、2025年将突破3亿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对养老的重视程度正在进步。养老问题牵涉方方面面,这也是政协委员始终关切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机遇期。随着我国人均GDP的不断提高,从经济上给社会养老带来可能。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工商联主席柯希平在去年提交的提案中建议,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传统单纯依靠家庭养老或国家养老的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时,必然会出现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养老趋势。
参照国外的社会化养老历史变迁,和对上海等国内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居民调查结果,发现支持社会化养老人数越来越多,这将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的观念,转向社会养老型观念。
柯希平建议,把新型养老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产业,政府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待养老产业,像扶持其它新兴产业一样培育新型养老产业;同时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加大养老产业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养老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且涉及的范围广泛,既涉及医护康复临床服务,又包括行政管理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管理。如何适应快速增长的老龄化社会养老需求及促进机构养老事业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记者注意到,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加入到养老产业中,然而养老地产的异军突起也许并不是一种乐观的现象,中国面临的养老问题是一个超大规模和超快速度的老龄化过程,与之配套的全龄化社区应该成为养老产业的主流载体。
在这种情况下,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明日前提出,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资金不足、保障水平不高等情况,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虽然现在已初步形成个人、单位与政府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险筹资体系,但总体保障水平不高。”钱学明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养老服务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实际上,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在于“服务”二字,政府要扶持的是真正做养老服务的。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业,政府应当承担更多的引导和监管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