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国华盛顿州“可再生能源生产鼓励项目”为例,在该项目中,华盛顿州政府从2005年7月开始向通过太阳能、风能或厌氧沼气发电的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资助,资助标准为0.15美元/千瓦时。
商务部的调查结论认为,美国这一做法对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造成不合理的阻碍和限制,降低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影响中国向美国出口可再生能源产品的贸易总量,构成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对美出口的贸易壁垒。
今年7月23日中国商务部又宣布,应国内多晶硅企业的申请,商务部将对产于美国和韩国的多晶硅产品展开“双反”调查,对其倾销、补贴情况及其对中国同类产品产业造成的损害进行调查并依法做出裁决。
多晶硅是生产太阳能产品的原材料。根据商务部数据,2011年中国进口多晶硅6.46万吨,同比增长36%,进口金额约为26亿美元。其中来自美国、韩国的多晶硅占据六成。今年上半年,中国从美、韩进口的多晶硅数量仍然保持高增速,其中5月份来自美国的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44%,韩国所占比例为24%。中国是韩国OCI、美国Hemlock等国际多晶硅巨头的主要出口市场。美国、韩国销售到中国的多晶硅的价格都在国内厂商的成本之下。受美韩多晶硅倾销的打击,2011年8月起,中国80%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停产。
按照商务部工作部署,初步调查结果将在2013年7月得出。
摩擦原因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春顶认为,中美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贸易摩擦频频爆发并愈演愈烈,有其内在的原因。
一方面,中国近年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和产能快速增长,并且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进而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并扩大了出口,美国就是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出口的扩张自然会遭遇美国的抵制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金融泡沫的破灭促使美国政府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希望在政策上引导经济发展重新回归实体化。这样的背景下,任何蛛丝马迹的外来冲击和竞争都会非常敏感地诱发美国相关企业、行业以及政府的反击。
更为重要的是,可再生能源对各国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行业,也被普遍认为是未来发展的潜力行业,美国自然也希望在这一行业市场中成为领导者和具有垄断力量。在这样的战略性行业,“中国制造”向美国的出口扩张就很容易遭遇到贸易摩擦的侵扰。
“可再生能源产业同样是中国整体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的引擎和关键所在,面对美国频频发起的贸易摩擦,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反应,据理力争;采取全方位、多举措的应对策略缓和并化解争端,减少损失。”李说。
传统的中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产品行业,这类摩擦通常因顺差过大而产生,但实际上中国的出口获益很少,同时这类产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可能将会逐步被产业升级所替代和淘汰。李春顶说,新能源领域的贸易摩擦与中低端产品的贸易摩擦的战略价值大不同。涉及中低端制造业产品的贸易摩擦,美国方面往往是迫于行业游说的压力、保护就业或者是作为在其他领域谈判的筹码,因此,在中国做出某些让步或者美国国内压力减少时,会较容易得到缓解和消除。而在发生新能源领域的贸易摩擦时,由于同样关乎美国的战略发展,美国自然不会轻易让步和妥协。
市场担忧
中美两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摩擦从光伏产业延伸到了风电产业,以后或将延伸到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这在中美两国市场上都引起了担忧。
中美爆发“双反”战将不利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业内人士表示,虽然风电塔产品对美出口量很小,“双反”调查对行业的影响有限,但是一旦“双反”成立,美国会将“双反”调查延伸到风电塔之外的产品。在调查中,由于美国尚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却选择乌克兰作为替代国计算出口产品正常价值,被人为“计算”出高额反倾销税等。若中国效仿美国也计算出高额反倾销税,中美两国的新能源贸易战将不可避免。
中国现在已经对美国发起多晶硅“双反”调查,对美国企业来说,如果中国政府对多晶硅的进口采取惩罚措施,那将会影响到世界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美国Hemlock公司,美商休斯电子材料(MEMC)也将受到波及。
针对美国对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曾表示,美国此举不仅破坏中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良好合作氛围,也损害美国产业自身利益,这种限制措施与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挑战的大趋势背道而驰。
沈丹阳说,美国此举是将自身竞争力因素导致的产业发展滞缓问题归咎于中国产品的竞争,并拟采取限制措施,中国公众和企业对此强烈不满。
本应有很好的合作前景
2013年,“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将在中国山西举行,赛事由中国国家能源局、美国能源部联合主办,北京大学承办。应该说,中美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出发点上是一致的,中美两国目前已经很迫切地感受到了能源紧缺的威胁,如果不推广新能源,未来经济发展将会受到很大掣肘。
中美之间在新能源的合作上存在广阔的空间,现在中国是最大的太阳能设备生产国,但使用的多晶硅却大部分进口自美国。风能、水能、核能等能源的利用上,中美企业也有很好的交流和合作。目前正在建设的浙江三门核电站,采用的就是美国西屋公司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许多设备是从美国进口的。中美两国都是全球能源消费的主要市场,中美企业在两大市场上可以大展身手。
由于新能源生产成本高于化石能源,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和支持,很难与市场接轨。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新能源发展背后都有政府的大力补贴和支持,包括美国对许多类型的能源生产都进行了补贴,只不过由于利益集团的影响,对各个产业的补贴并不平衡。
针对有些美国国会议员对中国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批评,李春顶认为,取得市场经济地位是解决中美可再生能源贸易摩擦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美国发起对华可再生能源贸易摩擦的主要手段是反倾销和反补贴;比较而言,反倾销由于税率更高而实际上成为主要的措施。而在美国发起反倾销调查中,主要的不合理与不公平在于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采用替代国办法,导致判断结果扭曲事实。
“中国应该尽快促使美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同时也要多方申辩,就替代国措施的不合理与不公平进行交涉。当然,必要时,反击与报复也是必需的手段。”李春顶说。
李春顶同时表示,中国提升自身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和技术与产业的升级,是解除贸易摩擦困扰的根本。一旦产品有了竞争力,贸易摩擦对其出口的影响会大大下降,同时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也更加有利于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不会因为某个国家的阻碍而受到大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