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基金会关注的是义工的成长,关注参与者的爱心是否被启发出来,人人都有爱心的时候才可能变成一个社会动力,久而久之就能形成文化。”林启泰说,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公益价值观的养成过程,养成了以后才会有持续的内生力量。
事实上,许多人接触慈善乃至学佛,往往是从当义工开始的。曾在网上“疯传一时”、放弃了麻省理工学院的邀请而发愿出家的北大才子柳智宇,便是在2007年开始到龙泉寺当义工的。
每逢周末或法会,不少北大、清华的学生都到龙泉寺当义工、做善事。“在寺庙做义工收获很多,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一位来此做过义工的清华大学学生称,每来一次都会让心灵净化一次。“未加入到龙泉寺义工行列前,整天为功课、就业、同学间的相处忧虑,现在学会了包容。”
在龙泉寺,有许多年轻人,相比其它老年人居多的庙宇和以旅游为目的寺院,这里的氛围很符合年轻人的口味,有大学生甚至觉得:法师很“帅”,道场很“酷”,氛围很“清凉”。越来越多的学生、教师、白领、老板等从互联网上提交一份报名表而来请求参加义工活动,其中不乏外地人,甚至“老外”。
来自德国、不到40岁的博克哈德(Burkhard,中文名李博瀚),曾是一名老师,现已成为第一位在龙泉寺寻求出家的外国人。他也是先来当义工的。2010年9月,他从台湾来到北京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期间走访了云南德宏和西双版纳,受当地傣族人的佛教信仰影响,自此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去年4月,为了借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纪念已故的父亲,他通过网络找到了心中“真正的道场”龙泉寺,在“祭祖报恩”法会上为父亲祷告。这一天他爱上了这里浓厚的教学氛围。而八语微博和“龙泉之声”三语网站也让其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这里好像一个家庭,比家好像还要更好。”
不过,当他们穿上寺院提供的义工服,背上备有纸笔及寺庙徽记的背包,跨进山门的一刻就必须践行寺院中出家人的许多规矩。佛家教义历经几千年,传统的规矩很多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在龙泉寺,也不例外。而身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的学诚法师更希望年轻的义工们在修佛和承担中成长,提升自我心灵,替国家分忧,为民族解难。
因学诚和尚的博客而结缘龙泉寺的北京外企职员殷小田,曾在私家车的方向盘前挂着一个双面平安符——一面是毛泽东像,另一面则是一个汉语的“佛”字。而在2003年,当他结束了在巴黎几年的学习生活回到北京时,惊讶地发现中国内地青年佛教徒的数量正在增加,寺庙的香火越来越旺。“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佛教徒是消极而悲观的,因而他们认为,选择佛教作为信仰,只是老年人的事,年轻时是不适合的,除非在事业或情感上遭受了重大挫折。”
“由于这种误解,使得许多人自决于佛法智慧与真理的大门之外。再从佛教界自身来说,许多佛教徒因为对经教缺乏研习,未能树立佛法的正见,面对社会的误解,自然也无法分辨。”韩缘馨非常认同网上看到的一位高僧的观点:佛教是教育,是揭示宇宙和人生真相的学问,而要参透世间恰恰需要一种“积极的”思维模式。
虽然目前一些人学佛或到寺庙祭祀还愿是为了求医、发财或求子等可以包含中国平民大部分生活理想的内容,但是,随着国家变得越来越富庶而开放,中国人在精神上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他们比以往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去思考,其中一部分是为了在佛法里寻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生命宇宙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