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市场化道路,创精品剧目
改制之后,秦腔剧院的演出成倍增加。雍涛说,过去易俗社、三意社两个社的演出一年不到200场,2011年公司累计完成各类演出1065场,各项收入超过4191万元,实现经营利润60万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据寇雅玲介绍,曲江新区接手秦腔剧院以后,根据不同的需要,复排了很多老戏如《三滴血》、《火焰驹》给老戏迷观赏,创排了一些新戏比如《柳河湾的新娘》,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大奖,女主角惠敏莉荣获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此外,根据西安旅游市场的需要,秦腔剧院将传统秦腔艺术与现代交响乐及高科技结合起来,创作排演了大型秦腔交响诗画《梦回长安》。
“西安在周、秦、汉、唐这些时代最为繁盛。《梦回长安》将周、秦、汉、唐各个时代的经典名戏整合成一台一两个小时的演出,虽然本地戏迷看不过瘾,但对于外地游客了解秦腔这个古老剧种有很大的帮助。”寇雅玲说。
自2008年排演以来,《梦回长安》已连续上演1000多场,观众达40多万人次,总体收入超过3000万元。
这些剧目的排演需要大量经费投入。雍涛承认,在原来的体制下,剧院拿不出这些钱,到曲江新区之后,通过曲江新区提供的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和其他收入,秦腔剧院不断创排新剧目,广泛扩大影响。改革以来,秦腔剧院创作排演了大型秦腔音乐剧《杨贵妃》、根据贾平凹小说改编的秦腔现代戏《秦腔》、大型秦腔历史剧《七步诗》,新编秦腔历史剧《大明宫》,大型秦腔戏曲电影《寒窑记》等。
2010年和2011年,秦腔剧院先后荣获省以上各类奖项56个和83个。“秦腔剧院这两年获得的集体和个人奖是过去20年获奖的总和,这也是转企改制取得的成果。”雍涛说。
秦腔剧院除了面向市场创精品剧目之外,足迹遍及西北,不间断地到基层进行惠民演出,除了每年举办几十场免费公益演出外,其推出的低票价惠民演出也十分火爆。
然而,雍涛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对秦腔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还不大接受。每次看演出的主要都是白发苍苍的中老年朋友,秦腔这个艺术形式还要不断振兴和传承。秦腔剧院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尝试接近年轻人的趣味,如最近即将上演的《戏说包青天》用娱乐的形式和时尚的语言结构演绎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轻喜剧《我爱我爸》演出之后受到了老中青各个年龄段的观众的欢迎。
雍涛说:“对传统的艺术形式要不断地改革,添加一些新的时尚的东西,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员在减少,如果观众群也减少,这个剧种很危险。我们一直在为秦腔的传承做出努力,邀请大学生和中学生走进剧场。”
这种对秦腔的改编是否会让秦腔变得不伦不类?演员张武宏表示,任何艺术都是随着时代共同发展的。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不一样,生活节奏也在变快,目前对秦腔的变化主要是控制戏的节奏,不是改变它的味道,也不是表演的变化,只是音乐和节奏的变化。
“有些媒体曾评价秦腔节奏拖沓,一分钟唱两个字,使得不少年轻观众对秦腔望而却步。”张武宏说道。随着秦腔进校园,秦腔在年轻人的接受度上有了很大的改善,重要的是让年轻人通过接触秦腔产生兴趣,慢慢有很多疑问,带着疑问来看,就会增加对秦腔的了解和喜爱。
对于下一步的计划,雍涛指出,目前秦腔剧院主要还是把内功练好,公司有计划组织一些出境演出,对此也非常期待,正在跟各方联系,找机会能把传统的古老艺术推介到国外。目前西安的旅游演出《梦回长安》经常有外宾来看,演出配有中英文对照的字幕,理解起来并不困难。“老外很喜欢看。有时请他们到舞台穿上古代戏装和演员合影,他们非常高兴。如果编好的话,秦腔在国外一定可以受到欢迎。毕竟这是个他们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雍涛自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