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剧院获得一些奖项以及新排剧目《柳河湾的新娘》(左)和《梦回长安》海报(右)。
秦腔,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北方梆子剧的鼻祖,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曾把秦腔称为陕西人的象征。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国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改革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全国艺术院团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
“从2005年开始,西安秦腔剧院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雍涛在4月8日第十六届西洽会期间对参观秦腔剧院的记者介绍。从剧团合并,到划归西安曲江新区市场化运营,再到转企改制全面完成,古老的秦腔艺术以资本为纽带,通过面向市场、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体制改革创生机
2005年初,西安市政府整合易俗社与三意社、秦腔一团、五一剧团四个秦腔剧团,合并成立了西安秦腔剧院,下设易俗社、三意社两个非法人性质的演出团。
雍涛说:“合并时总人数有500多人,为了给传统院团减负,300多人实行了内退,保留200多人继续组成秦腔剧院,并保留易俗社、三意社两个传统老牌子。”
2007年,西安秦腔剧院整建制移交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曲江新区管理运营。移交后,西安曲江新区着力对秦腔剧院进行体制创新和市场化改革,推动剧院主动适应市场,探索传统戏曲传承与市场经营并举的发展路径。
“秦腔剧院到曲江之后,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包括对戏剧本身的改革和人员机制的调整。曲江新区还对秦腔剧院加大投入,举办各种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列的反响。”雍涛评价。
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寇雅玲介绍,秦腔剧院移交曲江之初,改制并没有完成。事业单位到企业这种身份的改变,以及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这些实质性的举措都没有开展。
2009年,曲江新区按照国家关于省市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要求,制定了“转企改制方案”和“薪酬方案”,全面推进秦腔剧院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仅用短短18天,全面完成了事转企改制工作。于是,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以原事业单位净资产8171万元注册成立,下设易俗舍、三意社、梦回长安、曲江民族乐团四个非法人演出分公司。转企之后,原秦腔剧院全体人员全部实行企业用工制度,原来计划体制下的职工重新签订了劳动合同,除一些人员因年龄、身体等原因选择内部退养或自愿解除劳动合同之外,演职人员全部实行竞聘上岗。
“虽然只是短短的18天,但前期我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雍涛回忆,除了感化和教育之外,西安市对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些优惠政策比如“退休之后保留事业身份”对人员身份顺利转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人事制度的转换自然伴随着管理和薪酬体制的改革。秦腔剧院制定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按艺术成就和角色分配的薪酬方案,实行剧目负责制,建立了编、排、演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以绩效考评奖优罚劣。
“现在我们所有的员工都采取年薪制。员工收入比原来有大幅提升。”雍涛介绍,秦腔剧院人工成本从原来500万一年飙升到1500万,梅花奖演员年薪15万,一级演员10万,二级演员年薪8万,整体演员的平均收入由原来每月不足1000元增加到每月4000元左右。“这样一个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大家艺术生产的积极性。”雍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