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9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丹江镇干皎村新寨32号门口,苗族妇女杨甫发(右一)与亲友以米酒迎客,共庆苗年及13年一度的鼓藏节。(本网记者 陈姌摄)
“非遗”之外的情结
距离贵阳180公里的雷山县素有“苗疆圣地”之称,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2%。全县130个唯一性、多元化的民族村寨,组成了较为完整的苗族文化体系。截至2009年,全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包括苗年和鼓藏节在内的11项。除了像廖氏夫妇这样对苗族文化感兴趣的普通游客,苗年和鼓藏节这样的民族传统节日在苗族人心目中的地位用“崇高”来形容并不为过。
现年23岁的苗族小伙唐录强家住丹江镇干皎村新寨32号。父母均以务农为生。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自2007年初中毕业后唐录强就一直在广州打工。与往年过苗年请十几天的假相比,他为了这次的苗年和鼓藏节,特意请了一个月的假,好好在家陪伴奶奶和父母,与妻子一起照顾刚刚一岁零一个月的女儿,同时也帮助筹办弟弟的婚礼。
“过节嘛,大家一起开心最重要!我的愿望就是在新的一年里多挣些钱给家里。”唐录强笑着说。
唐录强的舅舅杨胜祥在鼓藏节前两天才赶回寨子。38岁的他早在1997年就开始在广州打工,并在那里娶妻生子。对于26年前人生中的第一个鼓藏节,他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妈妈骑驴带着我去舅舅家过节,光赶山路就用了大半天时间。送给舅舅家的鸭子和鱼都是攒了很久钱才买到的。” 杨胜祥对记者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过节的时候,大家骑摩托或者开车回到寨子里,但无论是准备的礼品还是祭祀的习俗都很好地保留和传承了下来。”
自2000年起,雷山县连续举办苗年文化活动。当地政府利用这一节日文化品牌,率先在全国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业,举办隆重的大型歌舞巡游和集农耕文化、建筑文化、服饰银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歌舞文化、婚俗文化、礼仪习俗等苗族文化系列开幕式展演活动,积极推动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2011雷山苗年暨鼓藏节活动于11月9日至13日举行。雷山县委宣传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17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8亿元。2011年1月至9月,全县接待游客238.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11亿元。
“我觉得,过苗年和鼓藏节的意义比开奥运会的意义还要重大,”杨胜祥说,“这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经济越发展,越纯粹的民族文化才越显得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