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观众在2011中国国际旅游服装服饰博览会上观看苏州镇湖绣女表演苏绣。新华社发(王建中 摄)
享有“人间天堂”和“东方水城”美誉的苏州,气候温和,适合养蚕、种桑,自古盛产丝绸,至今,不少女人仍旧对那些绣花用的真丝布、绷架、针线有着解不开的情结。
这里的镇湖小镇(现改为街道),是“中国刺绣艺术之乡”——“家家有绣绷,户户飞针线”,集聚了400个绣庄,8000多位绣娘。作为最主要产地,自1998年以来,镇湖苏绣销售额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到去年,年销售产值已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绣娘们更是用自己的精湛技艺让世人知道了有一种美丽叫“苏绣”(Su embroidery)。
今年4月下旬在苏州举办的“中国国际旅游服装服饰赛博会”暨“东方水城”第14届国际旅游节上,百名“绣娘”进行了“苏绣天下”绣艺展示活动,她们一针针,一线线,千万条彩线轻盈穿行,“秀”出苏绣独有的绚烂与神奇。去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元素区”内,一架高4米的云锦织机曾吸引过众人的目光,应邀参加世界非物质遗产日活动的苏绣的工艺师们手把手地教观众如何绣花……
2007年9月,中国刺绣艺术馆在镇湖正式对外开放,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刺绣展馆。而苏绣与湘绣、蜀绣、粤秀并称“中国四大刺绣”,更因其独具特色而被赞作“中国传统刺绣门类中的顶尖”(代表着中国刺绣艺术的最高水平)。它可上溯到2600年前(据当时的文字记载),那时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以前皇室享用的大量绣品,大部分出于苏绣艺人之手。
千百年过去了,苏绣依然发挥着“实用”的特质。如今,便有不少人或公司选用了苏绣的屏风。中国古人历来有用屏风遮挡隐私、阻挡“煞气”的传统。到了现代,比苏绣出世更早一些的屏风,其作用被更加有效地开发,成为间隔空间、遮挡空间缺陷和美化居室的上佳道具;恰当地运用屏风,可以让家和公司更加通透,苏绣则为屏风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
与此同时,苏绣正从生活日用品越来越频繁地过渡为艺术收藏品。由于“唯一性”和资源的稀缺,苏绣正越来越凸显其增值潜力。前几年,它仅为高端收入人群所消费,作为高档礼品赠送亲友;现在,收藏者中间不乏普通人。
在2006年5月20日,苏绣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身价再度飙升。“在众多的藏友中,即使是最挑剔的,也绝对难以拒绝这高雅端庄又不失灵气的苏绣。”博宝艺术网评论员一默以“博宝艺术品商城”(中国规模最大的一个艺术品交易平台)所收藏的两幅苏绣珍品为例:“有一种艺术品生来具有一种让人不可亵渎的气质,苏绣便是如此。只需静静地放在那里,不需过多的华丽辞藻称述,只需画面就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高贵……”
针线代笔
苏绣往往“逼真如画”(甚至就是“照片”),而它全是拿针线“画”出来的,所谓“以线作画,以针代笔”:用绣针引彩线(丝、绒、线等),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等)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图像、纹样或文字。
刺绣者不仅需具备相当的艺术修养,也须懂得一些基本画理。毫无疑问,她们从事的这种艺术性劳作,更是一件需要长时间坐着而“急不得”的静活儿(要耐心细致、一丝不苟、持之以恒),通常,一件普通30厘米规格的绣品得花上半个月时间才能完成,一幅精品更往往要耗费1年甚至几年光景。
苏绣工艺复杂,每道工序都有不同的技法,被总结出“平、齐、和、光、顺、匀”等几大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
艺人们把一根头发粗细的丝线分成1/2、1/4、1/12、1/48甚至1/100份,这也是苏绣作品色阶多的一个原因(同一种颜色可以多达50~60个色阶)。如此这般,其线色达到千种以上,每种颜色从浅到深有十多种之分,一件作品有时会用100、200种颜色。而妙的是,双双巧手又可以把千万个线头、线结隐藏得无影无踪。
在题材上,从花鸟虫鱼、真实美景到名家书画(包括西方油画、水彩画)、古代仕女、历史人物,应有尽有,人物绣的皮肤、头发丝、服装、饰品都可以以假乱真,动物的皮毛更是惟妙惟肖。被看作“魔术般技术”的双面绣,是苏绣的经典绝活之一,即在同一块底料上和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不分彼此”。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苏绣实物正是一幅“双面绣”,据考证,它距今已有1000多年(1956年在修缮始建于601年的虎丘塔时才出土)。而现今最有代表性的则是一只“小猫”——无论从正面或反面都可以看到牠调皮活泼、栩栩如生的神态——那只“活”起来的小小猫眼,要按照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以20多种色线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