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端木美与巴黎一大教授米歇尔•马尔盖哈兹(Michel MARGAIRAZ)在研讨会上
国庆前夕,第七届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在上海-杭州/金华举办。该项学术活动一年举行一次,由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与合作方巴黎第一大学、法国人文科学之家基金会联合主办,得到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研讨班旨在加强与法国、欧洲学术界联系,推动我国对法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国内中青年学者提供国际交流和接受短期继续教育的平台,从而培养新型国际化史学工作者。
9月22日,研讨班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正式开幕。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范军教授、法国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Thierry Mathou先生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范军表示,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一直以高效务实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中外学者的信任与支持,成为中法、中欧历史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窗口。范军希望研讨班借助交流的机会和对话的过程,不断深化对历史的了解,并希望研讨班能够继续开办下去,成为中法友谊不灭的见证。开幕式上,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端木美、法国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Thierry Mathou以及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教授于格•戴和特(Hugues Tertrais)也先后致辞。
此前的9月14日,作为本届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的序幕——中法文学合作项目“两仪文舍”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该项目自2008年在研讨班这个平台与其他学科相遇之后,一直与研讨班课题紧密联系。“两仪文舍”于2002年由法国著名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和翻译专家、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妮•居里安(Annie Curien)女士创办,致力于为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提供文学对话。本届“两仪文舍”紧扣“空间的表征”这一主题,研讨“插曲:展开的空间”,籍此汇聚用法文进行创作的作家与用中文创作的作家及研究人员,就这些作家以空间作为主题写作的作品内容及形式进行朗读、研究与探讨。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宏图教授特邀华东师大中文系著名实力派教授、作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杨扬与安妮•居里安女士共同主持了此项活动。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比利时、加拿大、瑞士的作家、翻译家和评论家,以及上海作家协会、十月文艺杂志社、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等单位的20余名作家和学者。
本届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依然延续了去年的主题 --空间的表征,同时更加突出了巴黎、柏林等欧洲大城市的时空发展、变化,以契合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来自欧洲的历史学家为中国青年学员带来全新的对不同的空间的历史表述。
来自欧洲的教授们所作的的学术报告精彩纷呈。第三次参加研讨班工作的巴黎第一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夫•夏尔勒(Christophe Charle)身兼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与名校巴黎高师合办的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更是法国社会文化史领军人物。他带来的视野开阔功力深厚的报告“19世纪欧洲交通建设的加速与空间表征的变化”,指出通讯和交通的发展与财富的积累和工业化的程度成正比,从中清晰的点出了经济变化和上层建筑的联动关系。
第一次在研讨班授课的有五位学者。其中,著名汉学家、法兰西学院教授程艾蓝(Anne CHENG)女士题为“古代中国宇宙空间的表征”的报告阐释了中国文化的诸多关键词--道、天、气、神、神体合一、阴阳等,内容涉及了哲学、宗教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展现了该课题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发展过程,令在座的中国学者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巴黎一大教授米歇尔•马尔盖哈兹(Michel MARGAIRAZ)先生是法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他的报告“近代欧洲的城市与领土(17-18世纪)”重点探讨了城市和城市周边的乡村作为两个领土单元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法国文化部遗产建筑保护总监布鲁诺•绍费尔-伊瓦尔(Bruno CHAUFFERT-YVAR)先生所做的报告“大巴黎地区的前景:表现、计划与挑战”,以翔实的数据资料图片为依据,展示了法国首都未来的建设规划,同时他还详细解释了法国处理拆迁问题的法律程序。
本次研讨班的学员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广州、西安、徐州、杭州、金华等地,大部分是专攻法国史、欧洲史,或其他洲际历史的年轻学者及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