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梦之队”豪迈“开口”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文娱- 文化纵横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国杂技“梦之队”豪迈“开口”
本刊记者 唐元恺 • 2010-02-04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不久,演员们开始用四肢、额头、嘴,托着由许多玻璃水杯叠摞而成的一座座水晶塔,并以自己的身体为圆心,“前仰后合”、展体折腰、下叉滚翻。随后,钻圈、爬杆、空中飞人、对手顶、柔术、绳技、蹬伞、顶碗、转碟(用棍儿顶着盘子飞转不停)等多种杂技绝活一个接一个。难能可贵的是,它们与剧情发展比较“有机”,两者结合甚至在不少地方成为“亮点”,如恋爱中的外星人与环保女孩在绸吊上旋转飞舞的场面很是浪漫,似乎让人觉得,杂技“天生”就适合这样的场面与题材。

最大的一个亮点“抖空竹”是在“黑暗”中完成的。2000多年前就有中国人玩的“空竹”至今还常常出现于杂技舞台上,而在《再见,飞碟》里,这种用一根长绳舞耍哑铃形状滚轴的技艺不但更考验演员的基本功,同时被赋予新奇的视觉效果,在长达5分钟的表演中,剧场内的所有灯光全部熄灭,只剩下通过荧光技术处理的表演者和拥有发光“功能”的空竹所散发出的玄幻光影,甚至让一些观众感动得“泪光盈盈”。

“其实杂技也是一门表达情感的艺术,它有能力去表现现代人的感情。”刘春认为。过去,杂技通常被不少人看作只是高度依赖人体却低浓度表达感情的一种“技术”。“通过杂技手段,《再见,飞碟》很可以传达出‘爱和希望能够改变世界’的理念。”刘导演说。

 

“开口”在前 “市场”在后

第一轮演出现场的惊呼与掌声、笑声与泪花,也许是视觉盛宴《再见,飞碟》“技”与“剧”均取得成功的一个佐证。

“杂技如果不让年轻人喜欢,那麻烦就大了!”李恩杰坦言,但他同时强调,无论是演出形式,还是科技手段,都是为杂技搭台,展示的还是中国的杂技艺术。“杂技的生命力依然还在本体,如何围绕它而进行创新,是关系到当今中国杂技艺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近些年,足迹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杂技国内市场化之路并不顺畅。可在海外市场上,却处于优质“原材料”(演员与技巧)输出的尴尬境地,挣到的只是“打工钱”,甚至出场费30年几乎未涨。在李恩杰看来,民族艺术如果在本土开花都不香,到外面也香不了。“中国杂技出国演出不少,但多数停留在低端市场。因此必须从踏踏实实地发展国内市场开始,提高品质,打造品牌。”

“可曾经的文化管理体制与机制严重束缚了中国的文化产业,包括杂技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需要改变。”李恩杰表示。2001年,当他以团长身份来到中国杂技团时,这个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央政府组建的第一个国家级杂技表演团体却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2004年,中国杂技团着手改制方案。

2006年12月,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挂牌,从依附政府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成为独立经营实体。而这一改制前前后后历经5年。“人是杂技团的支柱,他们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转制时必须寻求职工安置的最佳方案。”李董事长表示,对于文艺院团而言,收入多半是在剧场经营中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剧场就是市场。“改制后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在市场上确立自己的品牌,如何通过市场运作发展杂技。”

李恩杰还是北京演艺集团的总经理,这一集团目前由9家国有文化企业改制组建,并还将扩容,目标之一是1+1>2(形成合力共赢市场与发展)。原来是政府直接作为这些团的主办单位,现在变成企业,只有演艺集团代表政府出资的部门进行企业化直接管理。在人才规划上,具体的团体可以采取“巩固老演员、发展新演员、外聘名演员”等灵活做法。

《再见,飞碟》是北京演艺集团组建以来,继张艺谋“鸟巢版”(国家体育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地点)《图兰朵》和北京儿童艺术剧院“体育馆版”《北京传说》后,第一个传统舞台上推出来的品种。虽是中国杂技团独立创作的,但演艺集团的整体运作(策划和宣传等)为它提供了最大支持。有评论认为,不光杂技演员开口讲故事,也折射出转制企业思路的转换,作为一个老牌的国有文化单位,中国杂技团的制作团队拥有了全新的市场眼光与营销意识。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和龙国际半程马拉松9月鸣枪
北京气象部门将对应极端天气发送预警短信
五星红旗飘扬伦敦奥运村 中国举行升旗仪式
全国已有33个城市出台楼市微调政策
中国在联叙团部分军事观察员完成任务回国
中海油与壳牌签订合同勘探南海莺歌海两区块
西共体参谋长研究派兵马里具体方案
美国会众议院投票通过审计美联储议案
法西两国呼吁欧元区尽快实施对西银行业救助
国务院决定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专题导航更多

庆祝香港回归十五周年

15年前的7月1日,一个全球目光汇聚的时刻,一个亿万国人感动的瞬间。分离一个半世纪后,香港终于重回祖国怀抱。时光荏苒,东方明珠栉风沐雨,始终光彩依然。

2012年全国两会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辛亥革命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叙利亚政局危机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