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默不作声”却用不可思议的肢体语言把观众惊得目瞪口呆的杂技演员们终于“开口”了!不仅说台词,还要唱歌词。
12月17日,中国杂技团创作的《再见,飞碟》(GOODBYE,UFO)在北京展览馆剧场隆重登台,却颠覆了观众对以往杂技的印象,尽管海报上已“明示”了——“3D杂技音乐剧”。
演员们依然个个身怀绝技,并不时亮出“最杂技”的绝活——大赛金奖节目占多半,如“钻圈”(圆圈儿越垒越多、越高,演员们总能轻松穿越),刚刚在“中国武术之乡”吴桥举行的杂技节上获得第一,当时比第二名要高出近20分;专家称,同时抛接9个小球这样的水平在国际大赛上也能拿到大奖……但这一次,所有高难度动作都必须“守时”和“踩点儿”(配合音乐与节奏),还得演出剧情,“秀”踢踏、爵士舞、迪斯科、太空步,更要塑造人物(包括外星人、动物甚至垃圾),同时嘴还不能“闲”着。至于“3D”,主创人员解释说,并非简单意义上“三维”的代称,而是指集合多种艺术形式、舞台手段和高科技助阵,呈现出丰富而“立体”的现场演出效果,强调视听冲击与艺术感染力。
“他们都是‘神奇’小子、姑娘!”演出结束,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恩杰对《北京周报》记者夸起自己的团员时,流露出由衷的赞叹与自豪。“杂技演员本来都很聪明,杂技就是要完成一般人完成不了的动作,它是一种智慧的技巧,加之平日里的刻苦训练,我们的演员总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中国杂技有几千年历史,近20多年里,更是获得多项世界冠军,被誉为“金牌储藏库”。而“国字头”的中国杂技团则是一支“梦之队”。明年就满60岁的她,从1957年获得第一个国际金奖以来,在国内外主要赛场上先后荣获几十个金奖;尤其在本世纪,已连续几年在世界最高水平的杂技、魔术赛场上名列第一,开创了一团独揽3项顶级国际大奖的先例。
此次,这支中国杂技的“奥运军团”请来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组成员——刘春,他编导了2008年8月8日上演的柔美又不失宏大的《丝路》——伴随着一位美丽女子的翩翩起舞,在光影打出的海浪中间,众人划动船桨……表演这6分钟跨越了“千年”节目的1000多人全是士兵,过去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而后来,在刘春他们的指导下,都成了“舞林高手”。
今年初,刘春带领中国杂技团年轻的队员们开始“额外”的神秘训练。不久,他们便被自己的“嘴上功夫”给吓了一跳。尽管这些演惯了杂技的演员从未在正式舞台上引过吭,跳过舞(虽说杂技动作透着舞蹈美),但他们毕竟也不是“白纸”,以不断挖掘与挑战潜能乃至极限是其日常“工作”、乐趣、梦想和家常便饭,此次,只是要克服掉原有的“习惯”以及音乐、具体情境、角色性格之类对杂技动作与节奏把握上的“干扰”而已。
也就30多岁的刘春,舞台经验却很丰富,歌舞编导出身的他还总是与杂技有缘——担任过国际上著名的“太阳马戏团”的晚会在上海演出时的中方导演及不少大型杂技演出的编导;早在2003年,就曾为中国杂技团推出杂技剧《如梦》。当他听到《再见,飞碟》关注环保问题的创意时格外兴奋,“杂技终于有机会进入现实生活了!”在其眼中,以往很多杂技作品总是游离于生活之外,再怎么精美都只是艺术品或一种记忆,和现代人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杂技也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关注生活和社会现象。”
《再见,飞碟》的故事发生在被人类垃圾污染与破坏的未来世界,讲述一位带着收集垃圾的使命而乘飞碟登陆地球的外星人所经历的一系列奇特遭遇,最终他与人类一起努力,不仅走出困境,恢复地球美好家园,还赢得了爱情。
与之相爱的“环保女孩”总是反复念叨“垃圾要回收再利用,利用再回收”。其他杂技演员不仅说话,还不时调侃社会上的种种热门话题,嘴上经常溜出流行语。
剧场里,幕布被60多米的超大环形银幕所代替,上面不时显现博大而神秘的太空世界、垃圾传送带、飞碟等等内容;它还可以拆分,让演员可以与里面的影像互动。
刚一开场,不少自称杂技“常客”的观众便顿感“陌生”,或者说“新鲜”,整个舞台很“酷”很“炫”,散发着金属质感与和梦幻光泽,以往似乎“必备”的“杂技服”因剧情需要而顺理成章地消失了,除了外星人古铜色“皮肤”外,俊男靓女个个打扮“时髦”……而很多角色造型和道具制作也都体现着环保理念,大都用的是回收利用的旧牛仔裤、易拉罐、废五金与塑料以及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