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败与否都是赢家
其实,53岁的刘洋选择跨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道路,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既有的情愫和经验积累。早在几年前,刘洋曾有过“跨国追索洛阳龙门石窟佛首案”的经历,所不同的是,那次指向的国家是美国,立案法庭是作为中国古都之一的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因“原告不适格”,此案最终被法院驳回,但刘洋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法学知识和经验,并坚定了把这条路走下去的决心。
如此看来,跨国追索圆明园兽首,可以视为刘洋的第二次尝试。
对于刘洋的行为,外界褒扬者有之,贬损者也不少。有人认为刘洋及他身后的律师团虽然“热情可嘉”,但缺乏一个律师所应具有的“理性”,因为诉讼面临诸多现实的法律难题。甚而,不乏有人认为,刘洋及他身后的律师团是在“炒作”,是为了“提高知名度”。
事实上,对于未来的道路,刘洋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我们力不从心,需要帮助,需要许许多多的人伸出手来。”刘洋在《我们的理想和使命》的律师团宣言中写道,“你可以不出手,但你千万不要拉住我们的手。”
“其实这个案子几乎是刘洋一个人在做,我们更多的是在道义上予以声援。”作为律师团成员的资深律师张生贵对记者如实说。对于外界的风言风语,张生贵显得很生气,“敢不敢诉,是表明一种态度和立场,至于诉讼的结果,那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再说任何疑难诉讼,总有一个开始和探索的过程。”
张生贵还回应说:“有人说我们提起诉讼了,导致很多流失海外的文物不敢冒出来了,我要问的是,如果我们不起诉,海外流失文物都冒出来了吗?”
“只要符合有关规定,由民间发起的跨国追诉都是一种积极行为,因为无论成功与成败,都可以取得经验。”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文物法专家李晓东对《北京周报》记者说,“如果大家都不说、都不做,那更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诉讼的结果,刘洋曾如此说:“无论胜败,我们都是赢者。”
“这永远是一笔账”
中国海外流失文物的回流形式主要有三种:依法索回、回购和捐赠。
如今,追回国内的五个兽首全是采用回购的形式,其价格从最初的700万港元一路涨到了近7000万港元,价格翻了五番。如今,两个兽首的拍卖估价,更是猛增到了2亿元。
“在国人的关注下,兽首的价格迅速攀升,收藏方坚持拍卖,图的就是赚大钱,如今估价这么高,我看民间出资回购的可能性很小。”律师团成员谢通祥对记者分析认为。
事实上,中国有关部门也已明确表态,不希望采用回购的形式,因为圆明园兽首是遭到了“非法掠夺”。
“非法流失出去的文物总是带有瑕疵的,被掠夺的印记永远不可磨灭。” 李晓东说,“这永远是一笔账,迟早是要还的。”
李晓东认为,最好的局面是不要拍卖,双方坐下来谈。在这个问题上,国家首先应该表明态度,保持索回的权利。至于采取具体行动,“需要统一的考虑和部署”,这需要时间。因为一旦政府介入,这个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初期阶段最好还是由一些民间组织出面为好。
“事实上,国家对于海外流失文物非常关注,一直在做调查研究。” 李晓东强调说。
李晓东认为,跨国追索文物牵涉的问题非常复杂,需要长期研究。甚至在他看来,“这也是一场战斗”,而且是“一场持久、艰苦的战斗”。
其实,刘洋对此也早已有着同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