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学者研讨 “共和主义的历史与现状”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文娱- 东方西方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法学者研讨 “共和主义的历史与现状”
本网记者 杨嘉庆 • 2011-10-1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图为巴黎第三大学韦遨宇教授与巴黎第一大学教授、国际历史科学学会秘书长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先生的合影。

第三个学术报告题目是《1792-2012:法兰西共和国是否有其自身的对外政策?》,演讲者是巴黎第一大学教授、国际历史科学学会秘书长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先生。这位著名欧洲问题和国际关系研究专家一上来就提出了三个问题:“法兰西在五个共和国阶段当中,我们能不能看到有一种完全地体现了共和国理念和价值的对外政策?这五个共和国的对外政策与法国专制王权时代的对外政策是一种延续性的关系还是一种断裂性的关系?在这五个共和国期间,法国的对外政策是否具有一种持续性?或者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具有哪些差异性?”。随后这位法国学者立刻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历史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我们无法对这些复杂问题进行简单求证。不管是断裂性也好,还是延续性也好,都没有达到100%的程度”。作为结论罗伯特·弗兰克阐释了如下要点:在第一共和时期,出现的是一种多元的甚至是矛盾的价值倾向,一方面法国奠定了自己的民主原则,另一方面法国界定了自己在世界上要传播民主,输出共和革命的角色。即把自己对内的爱国主义又把自己对外的输出革命的角色统一在一个自相矛盾的外交政策框架当中。随后的第二共和国和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在对外扩张方面依然有所作为,但是采取了一种很谨慎的态度。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危机。第五共和国时期法国把以往的共和主义的对外政策重新加以整合,一方面重建了共和国的民主的价值,同时又重新确认了法国的对外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的历史作用。面对欧洲建设和世界一体化两大新的挑战,法国当前的对外政策还要做出很多调整。

“在瑞士那些热衷于谈论共和理念的人都是一帮似乎愿意放弃自己的自由以交换受人奴役的地位的人...瑞士并不是一个共和体制的国家,而是一个联邦国家。此外,我认为瑞士的法文国名用Confédération是错误的,因为这个词的意思是邦联”。瑞士弗里堡大学历史系主任吉贝尔·卡萨旭斯(Gilbert Casasus)教授的开场白果然不同凡响,语惊四座。这位欧洲问题专家讲座的题目是《瑞士的共和国概念》。他表示在瑞士,共和国这个概念直接指向的是法国和法国大革命。当然,在瑞士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海尔维第共和国(1798-1803)。这个在法国军队的刺刀下建立的短命的共和国仅存在了五年就寿终正寝,因为这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违背了瑞士的传统和人民的意志。“为什么共和国这个来自法国的舶来品在瑞士就不能开花结果呢?原因很简单:瑞士在历史上就从来没有经历过专制王朝。共和是相对于君主专制而言的,没有君主专制这个对立面就不会有共和。当法国人庆幸终于把国王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的时候,瑞士人却根本找不到可以对其实行斩首行动的君主”。在结论部分,吉贝尔·卡萨旭斯教授着重强调了瑞士的民主文化和法国中央集权的共和文化之间的尖锐对立, 并且指出法国经常将民主和共和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一个自称是共和的国家未必是一个民主的国家,许多民主国家也并不是共和体制”。瑞士公民可以接受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但同时排斥法国式的共和主义思想原则。“法国人经常自诩为共和理念普世价值的传道士,但是作为瑞士公民,我强调的是民主理念的普世价值。相对于前者,后者将有很长得路要走”。

除了上述四场讲座之外,另外三个学术报告也是精彩纷呈:《共和国与外省(1792-1900)》(奥利弗·佩特雷-格雷努尤Olivier Pétré-Grenouilleau ,巴黎政治学院/巴黎四大教授),《为法兰西还是为共和国而战?阿尔及利亚战争中的法国军人(1958-1962)》(珍妮·拉夫利克Jenny Raflik,法国塞尔日·蓬图瓦兹大学副教授),《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诞生与倾覆,成果与失败》(雅克琳娜·拉鲁埃特Jacqueline Lalouette,法国里尔第三大学教授)。

在上海主课堂按部就班进行之际,外方教授们不顾辛劳,兵分两路分别到杭州和金华举行报告会,受到两地师生们热烈欢迎。像往年一样,授课之外,上海主课堂的学员们还进行了两次分组讨论,面对面地与外国学者们进行交流对话。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学员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选题、如何使用史料、历史学和方法论等方面问题,并一一得到回应。今年还专门策划组织了9月22日一个单元时间的第一次“瑞士学习日”,由来自瑞士弗里堡大学的吉贝尔·卡萨旭斯教授、克劳德·奥塞尔(Claude Hauser)教授和中国社科院端木美研究员介绍对瑞士历史的学习研究问题。曾经留学瑞士的原复旦大学历史系包中同学畅谈留学体会。是晚,瑞士驻上海总领馆及瑞士科技文化中心举行酒会欢迎参加瑞士日活动的全体中外师生。

9月23日,研讨班闭幕式上由合作方巴黎一大教授尼古拉·维克布尔(Nicolas Vaicbourtd), 巴黎一大副教授皮埃尔·辛加拉维鲁(Pierre Singaravélou)和人文科学之家基金会中国项目负责人安妮·贝热雷-居里安(Annie Bergeret Curien)以及瑞士吉贝尔·卡萨旭斯教授(Gilbert Casasus)作总结性发言。他们对研讨班成功举办表示满意和祝贺,肯定学员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认为研讨班形式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已经成熟。建议今后成立研讨班同学会,加强参加过研讨班的学员们的联系,进一步巩固研讨班的学术成果。

本次除了上海本地学员外,研讨班五十余名学员分别来自北京、天津、石家庄、南京、广州、济南、徐州、杭州、金华等地,而且首次有来自贵州、内蒙古、台湾等地的学员。他们大部分专攻法国史、欧洲史,或其他洲际历史的年轻学者及研究生。法国人文科学之家基金会特邀的金牌翻译——法国国家科学中心客座研究员、巴黎第三大学教授韦遨宇先生承担了研讨班大部分口头翻译工作。这位“戴着手铐和脚镣的舞者”以充沛的体力、旺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和出神入化的语言转换能力成为中外沟通以及研讨班成功的关键。他的助手吴蕙仪小姐也非常出色,大受与会师生的称赞。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和龙国际半程马拉松9月鸣枪
北京气象部门将对应极端天气发送预警短信
五星红旗飘扬伦敦奥运村 中国举行升旗仪式
全国已有33个城市出台楼市微调政策
中国在联叙团部分军事观察员完成任务回国
中海油与壳牌签订合同勘探南海莺歌海两区块
西共体参谋长研究派兵马里具体方案
美国会众议院投票通过审计美联储议案
法西两国呼吁欧元区尽快实施对西银行业救助
国务院决定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专题导航更多

庆祝香港回归十五周年

15年前的7月1日,一个全球目光汇聚的时刻,一个亿万国人感动的瞬间。分离一个半世纪后,香港终于重回祖国怀抱。时光荏苒,东方明珠栉风沐雨,始终光彩依然。

2012年全国两会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辛亥革命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叙利亚政局危机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