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部长蔡武致辞
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古多·韦斯特韦勒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德国墨卡托基金会共同举办的 “启蒙之对话”系列论坛4月2日在北京拉开序幕,作为《启蒙的艺术》展览的附属活动,该论坛将持续一年时间。
在启动仪式上,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古多·韦斯特韦勒、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德国墨卡托基金会主席伯恩哈德·洛伦茨先后发表了演讲。
蔡武在致辞中说,在未来一年时间里,众多来自中国和欧洲的专家、学者将利用这个论坛,从不同角度共同回顾启蒙运动的历史源流,探讨启蒙运动对今天的影响,展望启蒙之光如何对世界未来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他说,此次论坛不论是从规模,还是从立意、选题以及学者阵容上来说,都称得上是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中欧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
“中德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对人类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两国之间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源远流长,其中,一个重要的桥梁就是启蒙运动。”蔡武提到,正是在启蒙运动时期,德国乃至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开始较为深刻地接触和认知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一度将中国视作理想国而大为称颂,经过他们的研究推荐,孔子、孟子等中国哲人和他们的著述进入了欧洲人民的视野。 140年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启蒙运动,通过报纸和著述等方式,大力宣扬启蒙运动思想,将其与爱国、救亡紧密结合在一起,试图借助启蒙的力量改变现状、振兴民族。
“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欧洲的文学艺术作品也纷纷传入中国,歌德、席勒等名字在中国深入人心,其影响并不亚于在德国本土。”蔡武表示,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下,人文领域特别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中德、中欧关系的重要内容。此次《启蒙的艺术》展览和 “启蒙之对话”系列论坛是中德两国文化机构之间合作的典范。
韦斯特韦勒博士做了近20分钟的主题演讲,就启蒙思想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的影响做了深刻的分析。他在演讲中说到,“启蒙之对话”论坛建立了一个讨论的进程,而这个进程的影响将超出展览本身。“启蒙运动”实际上标志着思想史上的一个阶段,启蒙的思想就是促进每个人自己思考,并且促使每个人对已有思维的惯性进行批判。在这样一个进程之中,理性被大家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判断主体,实际上理性奠定了个人的自由,它使得人们能够得到个人主体权利的保护,更使得现代国家致力于为全体公民服务。
韦斯特韦勒还从教育的角度阐释了启蒙对中德双边关系的作用。他说,“启蒙”不是欧洲人的专利,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也深受别的大陆尤其是中国的思想哲学的影响,当然也包括教育方面。教育不仅仅是人们掌握自己命运的钥匙,教育还有助于加强理解和坦诚,消除歧视与偏见。在德国高校留学的中国学生有2.5万人,是德国最大的外国学生团体。中德高校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很好地解决了文盲问题,这种高度重视教育的做法值得德国学习。
之后,六位来自中德两国的馆长分别就《启蒙的艺术》展览、两国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启蒙运动在当下的延续及其意义、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交流展开了广泛的对话。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总馆长艾森豪威尔、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总馆长马丁•罗特、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总馆长施伦克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在座谈中,马丁•罗特透露,现在德国民众对中国并不是太了解,存在着诸多偏见,希望通过这次合作,把同中方合作的这段美好经历带回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消除他们的偏见。
“启蒙之对话”系列活动作为《启蒙的艺术》展览的附属活动,将在整个展览期间以每两个月为一周期陆续展开。对话共包括展览的背景、启蒙与艺术、启蒙与它的中国史、启蒙与现代、启蒙与知识文化5个部分,持续时间一年。除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对话以外,与主题相关的沙龙将在不同场地先后展开,以此让中国和德国的文化精英们进行相互交流和切磋。最近两次沙龙将分别于4月9日下午及4月10日下午在“空白空间”和“艺术8”展开,话题依次为“鲁迅、珂勒惠支以及方力钧的木雕艺术”及“启蒙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