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曾文卉 法兰克福报道)“一张纸、一滴墨、一个字、一本书”,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题馆的设计者李继伟用了中国文化的四个元素开始了他对中国主题馆的介绍,“用现代艺术的语言塑造一个艺术的空间,用它来表现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意境。”
中国主题馆内一张巨大的纸张悬浮在空中,称为“书山”,李继伟介绍,“书山”是由几千张宣纸做成,在做的过程中运用了60吨的紫砂泥、30吨的石膏、玻璃钢等材质,从而形成了一张四十多米长,300多平米的飘浮的中国“纸”,纸这个元素的含义意味着包容,同时也表明纸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一直持续至今。馆正中竖立着巨大的方块活字,活字中心是一个不规则形状的白色小池,水面漂浮不定,代表着一滴墨。墨代表着中国文人的一种精神,它和纸张、书法是紧密相关的,中间1000多个印刷所用的活字放大后组成一个方阵。馆的四周矗立着近万本图书组成的“读书之河”,包括从甲骨文到草书的演变,书的页面夹杂着绿色植物和绿色折页,跟中国文字错落起伏,从而代表了中国一种人文主义精神,绿色也意味着环保主义精神。外围则是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各种主题展览,包括“早期的文字载体”、“造纸术”、“印刷术”、“当代出版”、“文学大家区”等。
谈起自己的创作,李继伟表示,在设计最初,他不断问自己,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如何才能一一得到体现,“想出中国最经典的元素,然后将它们虚实结合,从而设计出了这个作品。”在国外(维也纳、美国、柏林等地)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李继伟承认,中国文人的意境同西方有很大的区别,外国人无法理解中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这种虚实相结合的意境。因此在设计的时候,他也曾担心,他的作品是否能够真正得到理解,但是所有新的艺术作品都需要承担风险,如果不承担这个风险,又谈何创作。
中央美术学院的宋协伟教授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最初竞标方案的甄选,他表示,这次展览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展示方式,更重要地是强调了中国文化的意境。李继伟抓住了中国文化的四个元素,各个元素彼此之间有一种逻辑关系,从而构成了这样的一种展示空间。“白纸”运用了现代艺术的手段和方法,给予大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白纸的体积、空间的穿梭关系足以体现纸张对人类历史所起的作用和贡献。“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艺术手段,创造出一种阅读体验和阅读方式,在展览设计中非常具有当下性、潜力性和艺术性,”宋学伟最后总结道。
参观完了中国主题馆后,一名在中国居住过半年的德国记者Peter对主题馆赞不绝口,“非常棒!尤其是那张白纸,让人联想到融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