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从围观走向参与 网络监督受肯定
2003年3月,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意外身亡成为互联网上仅次于非典报道的热门新闻。在广州街头闲逛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因未随身携带暂住证被警方带去盘查,朋友几次保人未果,数天后因所谓突发“心脏病”而猝死在收容站内。
事件经披露后,网上迅速掀起议论热潮。网民剖析事件细节,质疑孙志刚死因,并直指收容遣送制度的不合理性。最后,在媒体、学者和网民的共同努力下,事件真相得以查明,乔燕琴等责任人被处以重刑,《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也在不久后被废止。该事件成为网络问政方兴未艾之际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此后,2005年佘祥林杀妻冤案、2009年“邓玉娇刺官案”、农民工“开胸验肺”等一系列公共事件的调查过程中,网民对新闻的快速传播、及时跟踪和热烈讨论,极大地推动了有关部门的调查效率,并最终改变了事件主人公的命运。
近年呈现的一种趋势表明,网民已不再仅仅作为围观者的角色出现,而成为了直接参与者,在车船税法、醉驾入刑、个税法草案等法律法规的修改过程中,有了越来越洪亮的“草根声音”。
2011年,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起征点由3000元调至3500元。而当初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时,二审稿对3000元起征点并未修改。小组审议时,有委员指出,网上意见要求提高起征点的占83%,若草案未充分回应,很难向公众解释清楚。最后做出调整,可以说正是23.7万条网民意见影响下的结果。
更有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以来审议通过的30多部法律都是通过网上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征求网民意见、反映网络民情已经成为我国制定法律法规的必要程序。
网民积极参与网络问政的热情,特别体现在揭发、举报政府官员腐败行为方面。
在2008年12月之前,周久耕还享受着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的头衔带给自己的黑色利益。周开会照片悄然上网后,火眼金睛的网友扒出了“九五至尊”和“江诗丹顿”,小细节牵出了大贪官。后经调查发现,周久耕先后利用职务之便,分25次收受贿赂人民币107.1万余元和港币11万元。
有着同样“遭遇”还有原广西来宾市烟草专卖局局长韩峰。2010年2月,网友“含仙子”在天涯社区发帖展示“局长日记”,日记主人韩峰自述与他人发生的不正当男女关系和不正当经济往来。纪检部门介入后逐步查明,韩峰确多次收受承建商的贿赂款共计48.2万元及价值30万元的商品房一套。
周久耕与韩峰的相继落马,被认为是充分发挥网络反腐威力的示范。据媒体报道,近8年来中国内地有25个省区市出现过118起网络反腐事件。2008年至今,每年网络反腐事件都在10起以上,2009年为14起,而2011年尤其突出,达到近50起。
不能否认的是,打着网络反腐却恶意中伤的事例也时有发生。中央党校教授林喆指出,网络反腐是民众参与廉政建设的一种途径,但在给腐败官员带来巨大杀伤力的同时,涉嫌“有罪推定”的网络反腐,一旦把握不好度,就易侵犯公民隐私权。
2010年底首次发布的中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中,网络监督被评价为“一种反应快、影响大、参与面广的新兴舆论监督方式”,白皮书还提出要使包括网络监督在内的各种舆论监督在法制轨道上运行。这表明,网络监督未来将在中央的支持和法律约束、保护下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