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在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强制推行井下救生舱、避险硐室等先进装备,并限期完成。
在智利矿工奇迹生还后,井下避难所被认为是“矿难救星”,湖南、云南、山西等地已开始明令要求矿场必须修建避难场所。
同时有学者提醒,建设地下避难所只是微观层面的改良,加强第三方监管,提高违章作业成本,才是治本良策。
10月13日,33名智利矿工在井下被困69天后,成功获救。他们在井下得以长时间生存,是因为井下有应急避难所———应急硐室。
电视机前,矿工赵卫星感叹,“应急避难所?只听说过没见过。”
赵卫星曾在井下被困25天。那是2009年6月17日,贵州省晴隆县新桥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共有16人被困,赵卫星等人于7月12日被救。
如今已是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救援队队员的赵卫星说,“国情不同,国家不一样”,“矿井的情况不一样,他们那个是大矿”。
井下避难所成就奇迹
智利33名矿工在避难所内能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生存2个多月后,全部获救
不知道应急避难所什么样子的赵卫星,在电视里找到了答案。
8月5日,智利发生矿难,被困井下的33名矿工逃进紧急避难所。
在电视里,赵卫星发现在智利的井下避难所里预先存有应急物资。在获得地面援助物资前,被困矿工能吃到金枪鱼,还有牛奶喝。而自己当初被困时,吃的是树皮,喝的是渗透水。
8月24日,躲在避难所里的矿工们得到物资援助。救援人员向井下输送巧克力味和果味奶昔。4天后,被困矿工们获得了饼干、牛肉、米饭、水果等固态食物。
怕吃得太胖影响救援,智利当局不得不为他们制定减肥计划。
随后,他们能在避难所里看电视直播,能录音、录像,还能唱歌、玩牌、玩电子游戏。在智利政府的安排下,他们还和亲人一一通话。
矿工埃斯塔万·罗亚还玩起了浪漫:在井下,他写下了一张向女友求婚的纸条传到地面。
而在赵卫星被困的25天,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黑暗中等待,“矿灯里有电,但我们只有听到响动后才会打开一下,发个信号。”
避难所“热效应”
在智力奇迹之后,湖南、云南、山西等地均开始要求矿场必须修建避难场所
事实上,在今年7月19日,国务院已发文强制要求各地完善和修建避难所等安全设施。
当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简称23号文)要求,煤矿、非煤矿山要安装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于3年之内完成。
记者查询各地官方公开的信息,发现当时很少有立即执行相关措施的信息披露。
在10月13日,智力“奇迹”般完成矿工营救后,井下避难所开始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3日下午,湖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发布消息:本月开始,将对全省涉矿场所进行清查,规定煤矿建设与生产必须修建“避难设施”。
该局法规处官员称,“结合智利救援经验和我省煤矿井下地质结构和实际工作需要,安监部门正在着手制订井下庇护所标准,并要求在所有煤矿井下推广,提高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逃生能力和矿山救护能力。”
15日,云南省安监局表示,该省将在规定期限内,对各类地下矿山安装使用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地下矿山企业应于2011年底前在每个中段至少设置一个避灾硐室或救生舱。
16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也宣布,山西加快推进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开始在全省五大煤矿集团推广井下救生舱。
山西潞安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志清称,该集团在瓦斯较高的一个采区试点,已建成了永久避难硐室1个,临时避难硐室1个,移动救生舱6台。
“避难所”标准待统一
中国目前对矿井避难所兴建标准还没有明确规定,个别矿山自发兴建,水准参差不齐
10月16日,在平禹矿难现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提到,“避险硐室这个事国务院马上也要上。”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雪枫曾这样向媒体表示,由于早期开发煤矿时普遍没有建设紧急避难场所,根据需要重新规划,工作量很大,大煤矿相对容易,小煤矿有一定难度。
已试点建成避难所的山西潞安集团副总经理刘仁生的经验是,建设一套井下应急避险系统,其实每吨煤只需分摊成本3-5元,并不会给企业增加太大负担。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铁民向媒体介绍,配置避险硐室在美国、加拿大等国有强制性规定,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中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个别矿山自发建了,但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建设标准。
平禹矿难中逃生矿工陈加国介绍,该矿作为国有大矿,矿井下每隔二三十米的距离有一个小型的逃生洞,在不放任何设备的情况下,能藏10个人左右。但其中没有救生设备,更没有食品或饮水,平时都用于放钢钎一类的杂物。
陈加国说,最基本的,矿上的通风口的风机就没有送过足量的风。
不过,中国的应急避难所该按什么标准建,目前尚无国家统一标准。
刘铁民认为,避难所要能抗压抗高温,能保证工人基本生活要求;还需很容易被找到,要有定位和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