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确保粮食安全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本刊特稿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国如何确保粮食安全
本刊记者 兰辛珍 • 2012-09-12 • 来源:北京周报 2012年第32期 8月9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中国再次迎来了夏粮丰收的喜悦。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夏粮总产达2599亿斤,比上年增加71亿斤。这已经是中国夏粮连续九年增产了。从目前形势看,秋粮增产也已经成定局,中国全年粮食生产继续实现增产已经没有悬念。

在美国、俄罗斯等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因气候原因出现粮食减产的时候,中国粮食生产的丰收给中国13亿人的粮食安全带来了有力保障。

中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为了保证粮食的生产供应,中央政府规定了全国必须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对工业和商业用地的审批越来越严格,同时得益于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粮食亩产不断提高。

但随着中国粮食消费的增加,粮食自给率却在不断下降。95%是中国农业部确定的粮食自给率,但2008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就下降到了95%,2010年中国粮食自给率更下降到了90.6%。7月23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粮食进口达4,085万吨,同比增长41.2%,这显示出今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将进一步下降。

在粮食喜获丰收的同时,如何应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确保粮食的长远安全,这是中国急需要未雨绸缪的事情。

 

美国粮食减产将影响中国

上半年美国三分之二的农作物种植区遭遇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粮仓正面临减产。受灾情影响,6月以来美国主要粮食玉米、大豆、小麦期货价格已大幅上涨了30%至50%,而且市场继续看涨。

这给中国粮食的进口带来了影响,中国玉米、大豆两大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4%和82%,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玉米和大豆进口来源地国。“国际粮价飙升、供应趋紧,会传导到国内粮食市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国祥说。

饲料粮需求和食用植物油需求的刚性增长是中国玉米和大豆进口的主要原因,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进口的粮食中,玉米进口240.54万吨,同比增长6535.2%;大豆进口2905万吨,同比增长22.5%。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玉米供给正逐渐从国内生产向国际市场进口转变。 2010年是中国玉米从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的转折点。随着中国畜禽和水产品养殖的增长,中国对玉米的进口量以每年 200 万吨左右的量递增。

中国大豆供给已经从国内生产转向了依靠国际市场进口。目前中国大豆需求总量的近85%依靠从国外进口。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的口粮安全有高度保障。根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数据,大米和小麦这两种主要口粮作物在过去十年都保持了100%的自给率。这得益于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的推进,畜产品、水产品和蔬菜水果占食物消费的比例逐渐增加,人均大米和小麦消费已呈现长期的下降趋势。1990年中国人均大米消费量为88 公斤,2000年下降为75公斤,2009年下降到了60公斤;人均小麦消费量1990年为73公斤,2000年下降到65公斤,2009年下降到50公斤。这种下降还将继续。

 

未来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虽然夏粮迎来了九连增,但中国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这给今后粮食生产的继续增长带来了难题。

在粮食生产资源中,耕地减少可能是最大的隐患。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资料显示,由于工农业用地的激烈争夺和环境恶化的不良影响,中国耕地面积面临减少的压力,18亿亩耕地很可能会被突破。

目前中国人均耕地只有1.59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47%,有四分之一的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

此外,由于环境污染和农民的非科学使用,一些耕地质量在下降,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受到影响。一些地方水资源短缺严重,也制约粮食生产。“加上中国今后若干年内人口增幅将仍然较大,在有限承载力的土地上要养活快速增长的人口,并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中国粮食安全前景不容乐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资料说。

当前中国粮食生产的成本增长高于产值的增长,收益率呈下降趋势,这也给未来粮食稳定生产带来打击。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数据,中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收益率由1998年的30.6%下降到2009年的24.3%,大豆由37.0%下降为22.1%;在各类农产品中,粮食的收益又大大低于油料、棉花、糖料、蔬菜等经济作物。虽然采取了对粮食的补贴与最低收购价的政策,其补贴收入仍低于当年总成本增加额与物质费用增加额,未来有多少人愿意种粮,很值得担忧。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和农业生产,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也使得粮食生产的未来形势并不能轻易乐观。

 

挖掘粮食安全的潜力

中国人不应该沉湎于夏粮九连增的喜悦中,而应该看到未来粮食增长的压力,未雨筹募,想办法保证长远的粮食安全。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分析预测了中国在未来的可耕地改变为非农业用地方面的主要趋势,并根据这一趋势测算了未来耕地数量和可能达到的粮食生产潜力。“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将是未来耕地总面积数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就必须维持优质的农用耕地,必须通过经济激励机制和行政措施,提高非农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报告说。

该报告认为,要使今后粮食生产实现稳定增产,中国还必须要逐步实现节水农业。

水利对粮食生产贡献率在40%以上,足够的水资源量是粮食安全的硬指标。但目前中国水资源存在着区域性、季节性的不平衡。“只有走农业节水之路才能保障粮食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报告说。

节水农业在美国、以色列等国家有很成熟的技术。美国54%的灌溉面积采用喷灌和微灌技术,以色列则全部采用微灌和喷灌,其中微灌占一半以上,欧洲国家的喷灌和微灌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都达到了80%以上。

中国节水灌溉近年来发展也很快,但喷、微灌面积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仍然很小,仅占不到10%。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灌溉技术相对落后,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用水具有很大的节水潜力,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农业用水的短缺状况。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并改善国际粮食贸易环境和治理机制。

首先要积极参加全球和区域的食物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比如积极参与和推动联合国粮农组织、G20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倡议的建立全球和区域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安全治理机制和禁止粮食禁运等行动计划,这些计划要求粮食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应建立一定水平的粮食储备,在全球出现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时,按各国承诺的比例释放粮食库存,同时禁止粮价上涨期间粮食出口限制措施。

其次中国应积极促进国家间的技术转让。推动发达国家通过无偿或有偿形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同时中国应建立和完善同北美和南美国家的玉米和大豆贸易伙伴关系。美国、巴西等国是中国大豆和玉米等粮食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可以考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这些国家签订中长期的粮食贸易协议。

黄季焜认为,中国还积极促进非洲粮食生产发展。促进非洲粮食生产有利于缓解国际粮食市场的供需矛盾和减少中国进口粮食的国际政策压力。“中国应加大对非洲粮食生产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援助,提高非洲国家的粮食生产不但能提高非洲粮食安全,而且对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保障也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黄季焜说。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中央财政收入出现今年首负增长
温家宝:在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辞
中国成功采用自主CPU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
2020年中国北斗系统将有能力参与全球竞争
彝良地震灾区遭遇暴雨“叠加灾害”
IMF敦促成员国批准治理与份额改革方案
纽约举行“9·11”恐怖袭击纪念活动
“三驾马车”同意放宽对葡萄牙提供援助条件
中国强烈谴责日本“购岛”采取系列措施维护主权
中国国防部就钓鱼岛问题表态:保留采取措施权力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9期
2012年第8期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专题导航更多

庆祝香港回归十五周年

15年前的7月1日,一个全球目光汇聚的时刻,一个亿万国人感动的瞬间。分离一个半世纪后,香港终于重回祖国怀抱。时光荏苒,东方明珠栉风沐雨,始终光彩依然。

2012年全国两会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辛亥革命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叙利亚政局危机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