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可能在有意识的放宽资本流动性,以期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央行数据显示,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1.01万亿元,远超市场此前预期的7000亿到8000亿元的规模,创出15个月来新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为稳定经济增长,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月贷款规模超过万亿并不鲜见。但为了抗通胀,从2010年开始慢慢退出刺激计划,贷款规模开始大幅缩减。过去一年多里月信贷规模一直远低于万亿。
此次月贷款规模大幅增长,正值中国经济持续缩减之时。中国一季度GDP增速为8.1%,低于市场预期,这是继2011年1季度以来连续5个季度回落,且创下近3年来的最低增速。
渣打银行经济分析师李炜表示,3月贷款规模大幅增长,显示出政府倾向于保增长,货币政策开始放松。
瑞银证券分析师汪涛表示,当前的信贷数据已反映出政策调控意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放松已形成趋势。
汪涛认为,由于政府已允许银行将更多的贷款投向保障房和其他重大在建项目、针对首套房贷以及普通商品房的开发贷款也已放松,使得3月份新增贷款明显增加。而这或许意味着,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状况有所改善,二季度国内经济增速见底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稳增长需要
在一季度经济金融数据披露完毕后,央行还公开表示,将通过适时加大逆回购操作力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央票到期释放流动性等多种方式,稳步增加流动性供应。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褚建芳说,从央行最近的动作来看,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同时,政策偏向于定向宽松,目的是为处于转型期的实体经济“输血”。“政策重心正在由控通胀向稳增长倾斜。”褚建芳说。
褚建芳认为,随着欧债危机的延续,流入中国的资金将有所减少,通过外汇占款途径产生的基础货币数量也将随之减少,未来继续降低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物价走势的企稳,当前货币政策逆周期操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在加大,从政策的前瞻性来看,货币政策进一步预调微调的空间在增加。
目前不只是中国存在宽松的倾向,巴西、印度等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也再次掀起新一轮宽松浪潮,凸显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艰难。北京时间4月19日凌晨,巴西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再降75基点,至9%,接近历史最低点。在4月17日印度也启动了三年来的首次降息。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认为,从目前状况来看,中国经济下滑的压力非常大,要保证经济软着陆,有必要在信贷方面有所调整,以支持经济发展,支持国家开工项目资金需要。今年全年信贷投放不可能低于8万亿,如果经济下滑幅度超过预期,信贷投放的会更多些。
目前银行对市场资金的投放依然偏紧。一般而言,7天回购利率是衡量流动性是否宽松适度的重要指标。从央行数据来看,4月19日银行间市场的7天回购利率为3.817%,这显示资金面仍处于偏紧水平。
央行提供的资料透露,下一步央行会稳步增加对市场的资金供应。
许多专家表示,为实现经济软着陆,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或成为中国对冲投资增速下滑的重要手段,而银行对市场资金的供应可能会更多了来自这一方面。因此未来在保障房建设、高铁、高速公路、水利建设等领域银行信贷投放余地较大。不过,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银行信贷支撑的新一轮投资将具有很强的结构调整特性,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将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