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政府部门对民间投资政策落实的缓慢,引起了国家发改委少见的强烈不满。
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非公经济新36条”,内容主要针对民间投资,在扩大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推动转型升级、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环境、加强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政策措施。但两年时间过去了,截至目前,各分管行业的部门还没有全部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召集45个相关部门举行贯彻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工作会议,要求各部门6月底前必须制定出“非公经济新36条”的相关实施细则。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强调,促进民间资本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政策落实工作已经进入攻坚的关键阶段。政策不能很好的落实,会影响到民营经济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表示,“非公经济新36条”需要配套的政策有40项,两年前已经明确到有关部门。现在要敦促有关部门加快细则制定步伐,提出具体实现要求,对失职者要切实追究责任。铁路、金融、能源、市政公用事业等四个过去一年民间资本进入较慢的领域,将是下一步中央各部门自查和国务院办公厅督查的重点。
垄断部门不积极
2010年5月国务院在公布”非公经济新36条”时,就将具体实施细则的制定落实到了相关政府部门,但目前除了卫生部的鼓励民间投资举办医疗机构政策,以及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有关民间投资统计规定基本完成以外,其余的大部分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
细则出台难在何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哈尔滨翔鹰集团董事长刘迎霞认为,政府官员观念上对于民营企业的担心与歧视,使得很多重点领域始终由国有企业垄断,而民营企业难以介入。“新36条”着手打破行业垄断,鼓励民间投资,这必定会增加垄断行业中一些重要国有企业的竞争压力,影响其既得利益,这些国有垄断企业往往采取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利用其对政府的特殊影响力,来削减甚至阻碍“新36条”政策的落实。
“民资进入垄断行业一直有障碍,这是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浙江民营企业投资联合会执行会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
周德文说,浙江民营企业投资联合会想利用回流侨资开办温州华侨银行的努力已有10年,但很难获批,“新36条”发布后,看到允许民间资本投资金融领域,于是又向主管部门提交了筹划方案,但“报上去就被退回来”。
全国工商联年初发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显示,私人控股企业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占这些领域全部投资的比重均不足10%。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是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国经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认为,从“新36条”落实难可以看出,对民营企业扶持政策的不到位,与一些政府部门官员的思想意识有关。“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中央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民间投资政策的认识跟不上,有的甚至怀疑抵触。同时一些部门对国家政策的落实有选择倾向,更注重的是从本部门或本行业的规范有序方面考虑问题,宁愿积极主动支持国有投资、有意无意限制民间投资。”陈永杰说。
陈永杰说,中央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态度很坚决,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国家发改委2011年8月发布的一份文件特别强调,不得针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在注册资本、投资金额、投资强度、产能规模、土地供应、采购投标等方面设置门槛。但这些政策在具体落实的时候总会遇到消极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