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大多表示满意
对于2011年财政投向,老百姓大多表示了支持。“我们的生活条件会更好。”北京市民张红宇说。张红宇最认可的是保障房建设的支出。他现在住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被称为“筒子楼”的老式楼房,公用卫生间,公用厨房,很不方便。保障房支出增长了,被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张宇,改善居住条件的机会也增加了。
王卫国对教育支出表示了极大的关注。王是从山西来北京务工人员,由于户口不在北京,孩子的上学就成了他头疼的事,因为户口不在北京,王卫国9岁的儿子在北京上学不得不交一笔不菲的赞助费外,将来在升学方面还要面临很多不公平的“待遇”。
财政部关于“加大教育投入,并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的话,让王卫国看到了希望。王卫国说,他希望儿子能有与北京学生同样的待遇。
“民生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2/3的积极意义正在于,公共财政回归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教授贺力平说。
贺认为,民生支出增加给老百姓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放心消费了”。
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之所以呈现出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特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内需明显不足。而内需不足不光是居民收入多少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社会保障问题。中国人储蓄多,不是不喜欢花钱,而是为了应付以后的急需。财政支出倾向民生,解除了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看病、住房、就学之忧,那么中国人攒钱为防老或看病等社会心理就得以根除,内需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释放。
应该说,近年来政府已经在加大财政对民生支出的规模,并在缓解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离满足居民对公共服务的诉求还有一定距离。
贺力平认为,为了实现扩内需、保民生的长远和动态目标,政府不仅需要在2011年做到民生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而且还需要在今后做到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的逐年持续增长,从2/3到3/4甚至更多。
“民生支出持续增长应该成为中央财政政策的目标。”贺说。
附:2011年中央财政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
(1)教育支出2963.57亿元,增长16.3%。
(2)科学技术支出1944.13亿元,增长12.5%。
(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74.43亿元,增长18.5%。
(4)医疗卫生支出1727.58亿元,增长16.3%。
(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14.34亿元,增长16.6%。
(6)住房保障支出1292.66亿元,增长14.8%。
(7)农林水事务支出4588.83亿元,增长18.3%。
(8)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454.89亿元,增长22.9%。
(9)节能环保支出1591.85亿元,增长10.3%。
(10)交通运输支出2866.91亿元,增长10.3%。
(11)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744.86亿元,下降10%。
(12)粮油物资储备事务支出1130.5亿元,增长23.9%。
(13)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706.14亿元,增长3.3%。
(14)国防支出5835.91亿元,增长12.6%。
(15)公共安全支出1617.32亿元,增长9.6%。
(1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18.84亿元,增长4.3%。
(17)国债付息支出1839.84亿元,增长21.7%。
(来源:财政部《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